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20 10:21
隨著新媒體的產生和發(fā)展,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自媒體在傳播域逐漸盛行,這些自媒體對于信息的廣泛傳播、熱點話題的制造都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微博的影響力表現得尤為明顯。 與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相比,自媒體有著許多新特質:自媒體以Web2.0的數字技術為基礎,是新媒體進一步發(fā)展的產物;傳播主體的范圍大大增加,基本是全民參與傳播;采用自發(fā)播、分享、互動等多種多樣的傳播方式;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更強,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等,此外,自媒體還有匿名性、虛擬性、公共性等特質。而隨著自媒體在公共問題上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其公共性特質體現得愈加明顯。 在自媒體時代,傳播者們有了較大的自由空間,每個個體都成為了信息的傳播主體,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可以獨立自主隨時隨地發(fā)布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的公共性,無論是以公共代言人身份出現的傳播者,還是自媒體所傳播出來的公共性內容,都會面臨一些問題和困境,如信息垃圾的產生、謠言謊言等虛假信息的傳播、公共代言人的道德問題等。 本文就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展開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表現,如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模式的公共性;自媒體傳播公共性建構的影響,如促成現實問題的解決,促進民主建設等;強化自媒體公共性的路徑,如提升媒介素養(yǎng),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傳統(tǒng)媒體與自媒體的互融共贏等。文章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以期對自媒體的公共性有較全面的了解,指出自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一些問題和負面影響,為自媒體傳播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借鑒。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G20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 研究現狀及方法
一、 自媒體傳播概述
(一) 自媒體傳播的內容和模式
(二) 自媒體傳播的特征
(三) 自媒體傳播的影響力
二、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表現
(一) 傳播主體具有公共性
1.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含義
2. 傳播主體的公共性
(二) 傳播內容具有公共性
1. 公共議題的公共性
2. 個人信息的公共性
(三) 傳播模式具有公共性
1. 全民參與內容生產
2. 信息的公開傳播
3. 自由參與議題討論
三、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建構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
(一)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建構的積極作用
1. 創(chuàng)造了公共空間
2. 促進了民主建設
3. 促成了現實問題的解決
(二)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負面影響
1. 公共空間拉大了數字鴻溝
2. 公共話題的缺失
3. 傳播理性的缺乏
4. 情感和空間感的缺失
四、 強化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路徑
(一) 提升媒介素養(yǎng)
(二) 出臺政策法規(guī)
(三) 自媒體硬件軟件的擴建
(四) 傳統(tǒng)媒體與自媒體的互動共贏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1277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G20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 研究現狀及方法
一、 自媒體傳播概述
(一) 自媒體傳播的內容和模式
(二) 自媒體傳播的特征
(三) 自媒體傳播的影響力
二、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表現
(一) 傳播主體具有公共性
1.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含義
2. 傳播主體的公共性
(二) 傳播內容具有公共性
1. 公共議題的公共性
2. 個人信息的公共性
(三) 傳播模式具有公共性
1. 全民參與內容生產
2. 信息的公開傳播
3. 自由參與議題討論
三、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建構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
(一)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建構的積極作用
1. 創(chuàng)造了公共空間
2. 促進了民主建設
3. 促成了現實問題的解決
(二) 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負面影響
1. 公共空間拉大了數字鴻溝
2. 公共話題的缺失
3. 傳播理性的缺乏
4. 情感和空間感的缺失
四、 強化自媒體傳播公共性的路徑
(一) 提升媒介素養(yǎng)
(二) 出臺政策法規(guī)
(三) 自媒體硬件軟件的擴建
(四) 傳統(tǒng)媒體與自媒體的互動共贏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唐見;陳勤;;論自媒體如何引爆2012年公共話題[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2 陳進華;張壽強;;論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線[J];江海學刊;2012年06期
3 馮陽;;自媒體表達對媒介公共性的疏離[J];新聞世界;2012年10期
4 張瑾嫻;;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構建[J];青年記者;2012年14期
5 孫帥;;自媒體傳播引發(fā)公共領域革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1年22期
6 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05期
本文編號:28912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89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