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迪厄場域理論下的網紅日;芯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G206
【圖文】:
圖 1-1 2006-2018 年期間在 CNKI 以“網絡紅人”為關鍵詞的相關文章發(fā)表數量網絡紅人的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 2010 年以前。這個時期,鳳姐、芙蓉姐姐等“異類”開始頻繁進入公眾視野,學者們開始思考網絡紅人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呈現出追尋熱點的研究傾向。網絡紅人作為一種新鮮出現的“偶發(fā)事件”,被看做是網絡文化的一種新型表現形式。這一階段的相關研究大多是案例研究、現象分析或是涉及網絡惡搞文化、網絡推手等相關研究,整體上研究還停留在比較表層的現象討論或者對熱點的質詢,涉及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探討與傳播學學理分析相對較少。浩瀚[2]認為“網絡顛覆了大眾媒體傳統(tǒng)的“造星”模式,“芙蓉姐姐”的出現是以一種以娛樂的方式迎合網民“審丑心理”,是一種短暫的狂歡。王祥琳[3]認為網絡紅人成名的背后離不開網絡推手的操作和網民的參與。同時網絡紅人現象的出現打破了少數精英操控文化風向的局面,預示著平民化時代的到來。第二個階段大致是 2010-2015 年。這個時期,網紅的相關研究已經較為豐富,對網
(二)第三代網紅在場域中的位置結構1、網紅場域的結構位置場域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的,關于社會現象研究的分析工具。布爾迪厄認為當代高度分化的社會是由許多獨立的小空間組成,存在著諸如文化、藝術、科學、政治、經濟、法律等“小世界”,這些獨立的小空間都處在一定的位置上,彼此獨立,又存在客觀關系。網紅場域是依附于藝術場域的一個子場域,但是由于網紅實踐的空間是網絡,而網絡空間是一個高度開放性和共享性的公共空間,因此,比起傳統(tǒng)的藝術場域,網紅場域具有許多新的特點,與其他“小世界”之間的關系也更加的微妙。網紅在通過網絡以各種形式的表演和作秀來吸引眼球,是眼球經濟的產物,因此,本文將網紅場域歸類到藝術場域,將其作為藝術場域的子場域進行分析。以下,本文將根據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來分析網紅場域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關系。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騁;;新媒體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建構[J];宜賓學院學報;2015年08期
2 楊慶國;陳敬良;;網絡紅人形象傳播及其符號互動模式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年07期
3 劉瀟;;消費文化中的女性話語權淺析——以女性網絡紅人的微博為例[J];大舞臺;2011年05期
4 陳石珍;;從“網絡紅人”現象看網絡時代下的受眾心理[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5 王祥琳;;網絡紅人現象分析[J];青年記者;2008年15期
6 浩瀚;“芙蓉姐姐”,多元化社會的網絡狂歡[J];社會觀察;2005年10期
7 周憲;日常生活批判的兩種路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志安;編輯部場域中的新聞生產[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雨汝;日常生活審美化視域下電視劇《白鹿原》的敘事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年
2 艾小雅;基于我國網絡直播場域的用戶打賞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8年
3 劉聰;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哲學基礎及其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18年
4 冀曉嵐;社交媒體時代下內容型網紅的場域分析[D];暨南大學;2017年
5 吳現華;“網紅”傳播動因研究[D];鄭州大學;2017年
6 趙延蕾;門戶網站新聞生產及其編輯部場域分析[D];南京大學;2015年
7 張逸;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8 彭文;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9 張子娟;消費主義視角下的“網絡紅人”現象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朱學蕊;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紅人”現象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155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27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