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情感因素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北大學》 2014年
情感因素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樊耀聰
【摘要】:新聞生產和反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人類情緒和心理等信息,就是我們所指的新聞中的情感因素。一些新聞事實本身就包含著天生的情感因素——如新聞人物的個性、感情,新聞事件的正負面影響。同時還有傳播者有意或無意地在報道中所表達出的情緒反應,如最近“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失聯(lián)事件”報道中主播、記者或編輯的情感和文字。因為整個新聞傳播過程包括信息-傳者-媒介-受者-反饋,所以除了傳者以外,受眾的反應也是一種不可忽略的情感因素。 人類作為一種具有豐富而細膩感情的動物,對所接受到的文字、語言和畫面信息具有高級敏感度。從傳播效果來考慮,傳播者為了獲得預期的成效,經(jīng)常選擇在報道事實的同時以情感為切入點,使受者在潛意識中受到引導。在新聞的傳播效果中,有關感情通常有這些要素:態(tài)度、價值觀、審美、世界觀、行為規(guī)范、表情等等。根據(jù)拉斯韋爾的理論和后來學者的完善,新聞具有包括引導輿論和傳播知識在內的五大社會功能的五種社會功能,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中的情緒要認真體會、在消息寫作中也要格外留意感情的流露,以此來更加有效地發(fā)揮新聞的社會功能,這一方面能使受者自身心理達到平衡,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整個社會達到和諧。 本文從從新聞傳播和情感因素入手,首先確定了客觀性原則和情感的關系,其次闡述了情感因素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使用大量實例分析了新聞作品中情感因素運用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改良的途徑和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210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瑞英;;有溫度的新聞才能傳出“好聲音”[J];傳媒觀察;2013年10期
2 何澤儀;;從《紐約時報》看報紙的主流媒體定位[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吳飛;;迷思與堅守——反思新聞客觀性[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陳映;董天策;;新聞客觀性:語境、進路與未來[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王傳寶;王金禮;;新聞煽情主義的倫理批判[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6 高衛(wèi)權;;淺議電視情感新聞的人文關懷[J];科學之友;2010年19期
7 李振;;“情感新聞”理念的提出、發(fā)展及意義[J];青年記者;2007年22期
8 姚莉;;讓新聞有“溫度”——淺議時政新聞如何創(chuàng)新[J];視聽;2013年11期
9 陳江蘋;;一個人的壯舉到一座城的感動——從孟祥斌事件看主流媒體的力量和責任[J];視聽縱橫;2008年01期
10 張君昌,鄭妍;媒體輿論與全民動員——中國傳媒抗擊非典報道全景透視[J];現(xiàn)代傳播;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作蘇;;公信力寓于履責盡責之中——社會需求我國出版單位實施“社會責任報告制度”[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4年01期
2 王黎;;視覺體驗主導下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的反思性調整[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3 王春艷;;改革開放以來中美新聞體制比較研究[J];今傳媒;2014年06期
4 張一弛;;新華社“地球綠飄帶”大型集成報道評析[J];今傳媒;2014年06期
5 郜嚴明;論好奇心、新聞欲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盧其美;當前新聞傳媒輿論引導之方法論[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李剛;梁小娟;;論手機媒體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8 焦國章,王艷;“雙贏”期待下的受眾主體意識重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焦國章,閆爽;社會新聞價值取向探微[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白貴;高獻紅;;西昆體詩之傳播與接受[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殷;;高校綜合性文科學報的讀者意識與欄目定位[A];學術期刊編輯學理論與實踐[C];2010年
2 汪瑩;;博物館場館虛擬現(xiàn)實展示中的對話與反饋[A];創(chuàng)意科技助力數(shù)字博物館[C];2011年
3 暢引婷;;符號運用策略對女性主義傳播效應的影響——以父權制概念的意義闡釋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魏婷;;煤礦安全信息傳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珊珊;;世界語與跨文化傳播[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6 馮悅;;淺議后奧運時代北京的國際媒體形象塑造[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李建偉;;版權貿易中的編輯角色[A];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趙婧;;“讀圖時代”是真實存在還是擬態(tài)環(huán)境[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9 魏玉山;;國外新聞出版國家監(jiān)管體制[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10 于翠玲;;中國編輯學與西方媒介論的比較[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張志輝;網(wǎng)絡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書藏;英國公共廣播電視體制的生成探源[D];武漢大學;2010年
8 劉琴;數(shù)字化背景下報紙內容生產及其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王君玲;網(wǎng)絡表達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10 李春閣;政府信息公開的動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尤永;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區(qū)農村女性閑暇生活方式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鄭俊杰;我國網(wǎng)絡新聞專題探析[D];河北大學;2007年
5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6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聞鶯;當前我國體育新聞倫理學術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豐義哲;國內網(wǎng)球專業(yè)期刊對上海大師杯賽報道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10 李釗;體育組織在危機公關中的媒體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黃宗智;;連接經(jīng)驗與理論:建立中國的現(xiàn)代學術[J];開放時代;2007年04期
2 潘瓊;;新聞客觀性的哲學反思[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年03期
3 童兵;科學和人文的新聞觀[J];新聞大學;2001年02期
4 余烺天 ,汪森;傳統(tǒng)新聞價值觀在現(xiàn)當代的嬗變[J];新聞記者;2002年11期
5 杜駿飛;流言止于傳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傳媒危機[J];新聞記者;2003年03期
6 徐尚清 ,胡華龍;“非典”報道與媒介生態(tài)平衡——對“非典”報道的邊際與信息均衡的分析[J];新聞與寫作;2003年06期
7 李強;關于中產階級和中間階層[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玉蓉;;公眾需求與科技報道的有效傳播[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2 羅春;;網(wǎng)絡傳播中“使用與滿足”的再認識[J];現(xiàn)代視聽;2008年12期
3 廖秋紅;;“三農”傳播報道方式探析[J];當代傳播;2010年01期
4 謝宏娟;;公交移動電視傳播效果的考察與評估——以南京地區(qū)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0年10期
5 鄧銓;劉陽;;黑板與白板的和諧共處——以文化哲學為根基的教育創(chuàng)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6 靳瑾;劉志清;;媒介環(huán)境變化對傳播效果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0年S1期
7 尹航;;提高醫(yī)療健康類電視節(jié)目傳播效果的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年12期
8 李婷婷;魏輔軼;葉超;常威;董潔萍;;網(wǎng)絡群體傳播中非正式信息長度對傳播效果影響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0年12期
9 周萬安;淺談節(jié)目定位與傳播效果──對《走進信息城》的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8年06期
10 龔士建;獨特的新聞價值取向產生獨特的傳播效果[J];傳媒觀察;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木;;新媒體的傳播效果與政治影響——以手機短信為例[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趙蘊;;從科技傳播學看優(yōu)化體育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果[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3 葛萌萌;;從傳播效果看體育媒介分層的影響[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4 林之達;;應當重視和挖掘我國古代傳播心理思想[A];第五屆全國新聞與傳播心理研討會暨中國心理學會新聞與傳播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吳瓊敏;;試論如何提高科技新聞的傳播效果[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八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毛淑梅;張亞莉;高麗萍;;影響護理健康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A];河南省科普、五官、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5年
7 孟建;;中國新聞發(fā)布活動傳播效果的理論與策略[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閆玉璽;李東京;張鵬;;學術期刊的媒介威望及其贏效因素[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孟建;;中國新聞發(fā)布活動傳播效果的理論與策略[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李崢嶸;;讓圖片獲得最佳傳播效果——談圖片編輯的工作目標[A];中國編輯研究(2003)[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悠揚;[N];深圳商報;2009年
2 惠立;[N];中國文物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呂靜;[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4 閻思甜(作者單位:湖北日報社);[N];中華新聞報;2001年
5 司超慧;[N];經(jīng)濟視點報;2006年
6 李健玲;[N];中華新聞報;2007年
7 張洪瑞;[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7年
8 本報專稿 李欣;[N];世界報;2009年
9 李雪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10 劉濤;[N];石油管道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晶;突發(fā)事件政府新聞發(fā)布的傳播效果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潘虹;傳播學視野下中小學學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王建磊;公民視頻新聞傳播及影響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楊志學;詩歌傳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良初;課堂傳播效果:研究的維度與理論的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牛培源;網(wǎng)絡信息傳播績效評估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婁偉;我國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的問題與對策[D];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8 周象賢;受眾卷入的作用機制及其與廣告訴求方式的匹配[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榮榮;社會問題報道與受眾心理引導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蔣家珍;體育賽事品牌傳播價值評估系統(tǒng)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達;基于Open Access出版模式的學術期刊傳播效果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張明華;論博客話語權的缺失[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章雨龍;高校多媒體課堂教學信息傳播效果之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艷艷;人體在廣告攝影中的應用及傳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5 張仕東;新聞文本的“熟悉”特性分析[D];河北大學;2005年
6 葉紹進;體育贊助傳播效果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7 孫小付;傳播學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劉毅;乘客對公交車載電視的“使用與滿足”[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任玲;我國城市品牌傳播效果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10 張世浩;穆青經(jīng)濟新聞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情感因素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51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3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