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通訊寫作:方興未艾“碎片化”
本文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通訊寫作:方興未艾“碎片化”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南方周末 大型門戶網(wǎng)站 中國青年報 騰訊 新京報 共時性 寫作方式 文中 房地產(chǎn)信息 林黛玉
【摘要】:正當下,我們已進入以碎片化閱讀為標志的時代,為順應(yīng)時代,適應(yīng)讀者新的閱讀習慣,通訊寫作"碎片化"現(xiàn)象已相當普遍,大量呈現(xiàn)在以《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以及騰訊新聞等為代表的報紙和一些大型門戶網(wǎng)站的報道中。這類通訊與既往的寫作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文中大量描繪具體的人物和細節(jié),多側(cè)面共時性呈現(xiàn),多角度同時挖掘。直觀表現(xiàn)就是段落細碎,分段較多;敘述跳躍,很少總結(jié)……
【作者單位】: 棗莊日報社;
【分類號】:G212.2
【正文快照】: 當下,我們已進入以碎片化閱讀為標志的時代,為順應(yīng)時代,適應(yīng)讀者新的閱讀習慣,通訊寫作“碎片化”現(xiàn)象已相當普遍,大量呈現(xiàn)在以《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以及騰訊新聞等為代表的報紙和一些大型門戶網(wǎng)站的報道中。 這類通訊與既往的寫作方式相比,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小文;;南方周末新聞部透視[J];青年記者;2000年03期
2 藺久齡;映日荷花別樣紅——讀《南方周末》建黨80周年專題報道“南方的紀念”[J];報刊之友;2001年04期
3 ;南方周末──改革,只有改革才是唯一出路[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1年01期
4 戈應(yīng);《南方周末》鄭重認錯精神值得提倡[J];報刊之友;2002年06期
5 雷大鵬;堅持《南方周末》的風格[J];軟件工程師;2002年09期
6 ■凌凌;;《南方周末》魅力探源[J];廣告大觀;2002年02期
7 華光;;亡羊補牢,為時不晚[J];咬文嚼字;2002年01期
8 賴海晏;;滄海橫流起波瀾——關(guān)于《南方周末》的回憶之二[J];粵海風;2003年05期
9 劉曉璐;;從形象廣告看《南方周末》的品牌營銷[J];中國報業(yè);2003年08期
10 戈應(yīng);《南方周末》鄭重認錯精神值得提倡[J];新聞愛好者;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易前良;林雯;;轉(zhuǎn)型時期的大眾媒體與環(huán)保傳播:以《南方周末》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0)——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聞報道:中國媒體的理念、制度與技術(shù)論文集[C];2010年
2 李小勤;;中國傳媒對“他者”的再現(xiàn):《南方周末》的農(nóng)民(工)報道之內(nèi)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新新聞”文體與文化再現(xiàn):新聞報道在轉(zhuǎn)型中國的啟蒙作用——以《南方周末》特稿為個案(大綱)[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0)——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聞報道:中國媒體的理念、制度與技術(shù)論文集[C];2010年
4 席芹可;郭志菊;;《南方周末》關(guān)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報道分析[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3年刊)[C];2013年
5 余豐;;論當代廈門文化中的恬淡情愫[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2004年南方周末中國內(nèi)地人物創(chuàng)富榜[N];南方周末;2004年
2 本報記者 姚佳威邋史哲;和平崛起,中國要更充分地利用聯(lián)合國[N];南方周末;2007年
3 蘇永通;“代表參加會議,該說的一定要說”[N];南方周末;2007年
4 本報記者 張哲 實習生 薛田;我們尊重中國,也希望中國同樣尊重法國[N];南方周末;2008年
5 本報記者 程綺瑾;先上映 再抗議[N];南方周末;2008年
6 笑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N];南方周末;2008年
7 郭力;臺灣出了個共產(chǎn)黨[N];南方周末;2008年
8 本報記者 張哲;“一旦啟動,你永遠不知道它將如何結(jié)束”[N];南方周末;2009年
9 本報記者 丁補之 實習生 謝小紅;謝辰生:這是拿國恥炒作[N];南方周末;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向熹 張哲;奧巴馬接受南方周末獨家專訪[N];南方周末;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百寧;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南方周末》二十年改版初探[D];暨南大學;2003年
2 孟慶楠;2001-2010轉(zhuǎn)型期《南方周末》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3 李nrnr;《南方周末》媒體價值觀的變遷探析[D];遼寧大學;2012年
4 楊蓉;《南方周末》傳播內(nèi)容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5 張灣;一場以名求實的探討:對《南方周末》“在這里,讀懂中國”的思考[D];安徽大學;2013年
6 解斐;2002-2011年《南方周末》品牌傳播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7 張燦;《南方周末·自由談》的批評空間[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安琪;《南方周末》評論版(2012-2014年)的編輯特色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9 陳亞君;《南方周末》食品安全報道框架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劉品初;《南方周末》就業(yè)報道研究(2003~2014)[D];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2619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xinwenchuanbolunwen/126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