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據(jù)性的語言與認知表征
本文關鍵詞:言據(jù)性的語言與認知表征
更多相關文章: 言據(jù)性 命題態(tài)度 認知機制 心智哲學
【摘要】:言據(jù)性已成為近年來頗受語言學家青睞的研究課題。它是指說話者在陳述一個命題時指明其信息的來源及表明對信息真實性的承諾。對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說話者更好地利用語言詞匯手段和語法手段表達語言意義,并且表明說話者對話語信息真實性的承諾,使聽話者更準確地把握說話人的語用意圖及命題態(tài)度。本文試圖在認知科學和心智哲學視域下,探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言據(jù)現(xiàn)象,闡釋其在語言與認知兩個層面的關系,揭示漢語言據(jù)性的感知覺基礎及心智觀。
【作者單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河北工業(yè)大學;
【關鍵詞】: 言據(jù)性 命題態(tài)度 認知機制 心智哲學
【基金】:北京市教委“2009年人才強教深化計劃——語言與認知研究團隊”項目(編號:PXM2009-014221-101037) 北京市教委“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新形勢下英語學科發(fā)展及理論創(chuàng)新促進平臺”項目(編號:P X M2013_014221_000033)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3—2015年度理論及應用語言學研究基地項目(編號:210026)資助
【分類號】:H15
【正文快照】: 1引言言據(jù)性(evidentiality)指信息的來源(言之有據(jù))及說話者對該信息來源可靠程度的評價(言之有信)。任何語言對言據(jù)性都具有編碼能力,而負載這類意義的語言單位被稱為“言據(jù)性成分(evidential)”。言據(jù)性能夠幫助說話者更好地利用詞匯手段和語法手段表達語言意義,表明說話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毓林;認知科學背景上的語言研究[J];國外語言學;1996年02期
2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3 牛保義;國外實據(jù)性理論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5年01期
4 史金生;傳信語氣詞“的”“了”“呢”的共現(xiàn)順序[J];漢語學習;2000年05期
5 嚴辰松;語言如何表達“言之有據(jù)”——傳信范疇淺說[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6 胡壯麟;可證性,,新聞報道和論辯語體[J];外語研究;1994年02期
7 王寅;認知語言學與兩代認知科學[J];外語學刊;2002年01期
8 王天華;;復述話語語用策略中的可證性分析[J];外語學刊;2006年03期
9 王天華;;論言據(jù)性的語義范圍[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10 徐盛桓;;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J];外國語文;2010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樊青杰;現(xiàn)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2 劉開驊;;選擇問句疑問語氣詞脫落的歷時軌跡與內在動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中帶語氣副詞的測度問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5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6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義現(xiàn)象[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胡德明;;從反問句生成機制看“不是”的性質和語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詹勇,錢益軍;關于語言符號任意性原則的幾點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臧永紅;;矛盾修飾法基于常規(guī)關系的語用推理[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劉海泉;距離臨摹動因在漢語中的運用[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洪;艾廷華;;基于邊界認知的空間運動現(xiàn)象要素類型研究[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肖唐金;;English Modal Satellite Adverbs as Means of Modality Supplementing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on Modality[A];貴州省外語學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寅;;四論語言的體驗性——《易經》與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對比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潘學豐;孟子厚;;噪聲干擾對數(shù)字短時記憶注意力的影響[A];運輸噪聲的預測與控制——2009全國環(huán)境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張家賢;;影響航行安全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A];2009航海技術實踐研究論文集[C];2009年
10 劉根輝;李德華;尉遲治平;;形式語用學研究狀況與展望[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洪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郭愛萍;明喻和隱喻的心理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雄;對我國旅游、體育旅游與環(huán)境保護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劉圣陽;足球運動員視覺搜索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陽;基于框架語義學的語篇連貫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N.Chomsky;楊偉鈞;周顯銘;;論語言的性質[J];國外語言學;1983年02期
2 J.H.Greenberg;傅懷存;;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J];國外語言學;1983年02期
3 廖秋忠;;《語氣與情態(tài)》評介[J];國外語言學;1989年04期
4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認知語法”[J];國外語言學;1994年01期
5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xiàn)[J];國外語言學;1997年02期
6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年03期
7 牛保義;國外實據(jù)性理論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5年01期
8 胡壯麟;漢語的可證性和語篇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9 史金生;傳信語氣詞“的”“了”“呢”的共現(xiàn)順序[J];漢語學習;2000年05期
10 嚴辰松;語言如何表達“言之有據(jù)”——傳信范疇淺說[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房紅梅;言據(jù)性的系統(tǒng)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榮立武;鄒海燕;;對“命題態(tài)度”的一種態(tài)度[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潘天群;;論辯博弈與不一致性意見的消除[J];哲學研究;2007年12期
3 張秋成;;命題態(tài)度句的成真條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4 呂宗慧;;語言哲學視域中的命題態(tài)度[J];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02期
5 宋瑋;;主題化結構對命題的評估功能[J];外語學刊;2006年05期
6 李莉;楊治良;;解析Dienes&Perner的內隱知識理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7 P.M.丘奇蘭德,朱清;排除式唯物主義與命題態(tài)度[J];哲學譯叢;1994年06期
8 孔敏;;“期待”觀念的哲學分析[J];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04期
9 尚曉明;;試論話語的心智研究[J];黑龍江史志;2006年12期
10 張U
本文編號:6007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600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