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中的反形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1 06:32
目前學術界對《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說文》的構字部件及對其部首進行文化闡釋方面,而對反形字的研究卻是極少。反形字作為一種特殊的構字方式,體現(xiàn)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在形體結構上的豐富性和多樣化。盡管大多數(shù)反形字已經(jīng)消亡或是發(fā)生了形變,但反形字作為漢字構形體系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在漢字結構史上,還是具有一定影響意義的。本研究通過分析《說文》中反形字形義間的關系,總結反形字的構形理據(jù)、表意特征,探討其在實際應用中的發(fā)展演變情況,試圖使反形字在構建及發(fā)展?jié)h字構形體系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反形字體現(xiàn)了古人的思維智慧,挖掘反形字所蘊含的極其豐富的傳統(tǒng)思維文化,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反形字,反之也可能有益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繼承和弘揚。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反形字的概念和數(shù)量
1.1 反形字的概念
1.1.1 反形字的含義
1.1.2 本文反形字的界定
1.2 反形字的數(shù)量
1.2.1 《說文》前反形字的數(shù)量
1.2.2 《說文》中反形字的數(shù)量
1.2.3 《說文》34 對反形字字形表
2 反形字的取象構形
2.1 “象”
2.1.1 “象”的概念
2.1.2 “象”與漢字
2.1.3 “象思維”
2.2 反形字的取象構形
2.2.1 上下相對取象
2.2.2 左右相對取象
2.2.3 反形字與實象虛象的聯(lián)系
2.3 反形字的構形理據(jù)
2.3.1 正形字的構形理據(jù)
2.3.2 反形字的構形理據(jù)
2.4 反形字取象構形的優(yōu)劣
3 反形字的形義關系
3.1 反形字的類別特征
3.1.1 形義完全相反相對的反形字
3.1.2 形相反,義相近的反形字
3.1.3 形相反,意義不相關的
3.1.4 其他
3.2 反形字的表意特征
3.2.1 反形字的組合形式
3.2.2 反形字的表意效果
4 反形字的發(fā)展演變
4.1 變化的形式
4.1.1 正、反形字古今傳承完全不變
4.1.2 正形字保存,反形字消亡
4.1.3 正、反形字均已變化
4.2 變化的特征
4.2.1 已成為類化的標志——偏旁部首
4.2.2 符號化——失去表意作用的單純符號化的構字部件
5 反形字的成因探析
5.1 主觀因素:社會文化思維心理的折射
5.1.1 比類思維與反形字
5.1.2 辯證思維與反形字
5.2 客觀原因:文字記錄語言的需要導致字形的傳承變異
5.2.1 用字的需要,產(chǎn)生了部件“分化”、“合并”等現(xiàn)象
5.2.2 文字位置的逐漸定型導致的差異
5.2.3 繁化或簡化漢字時的偶合
6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376458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反形字的概念和數(shù)量
1.1 反形字的概念
1.1.1 反形字的含義
1.1.2 本文反形字的界定
1.2 反形字的數(shù)量
1.2.1 《說文》前反形字的數(shù)量
1.2.2 《說文》中反形字的數(shù)量
1.2.3 《說文》34 對反形字字形表
2 反形字的取象構形
2.1 “象”
2.1.1 “象”的概念
2.1.2 “象”與漢字
2.1.3 “象思維”
2.2 反形字的取象構形
2.2.1 上下相對取象
2.2.2 左右相對取象
2.2.3 反形字與實象虛象的聯(lián)系
2.3 反形字的構形理據(jù)
2.3.1 正形字的構形理據(jù)
2.3.2 反形字的構形理據(jù)
2.4 反形字取象構形的優(yōu)劣
3 反形字的形義關系
3.1 反形字的類別特征
3.1.1 形義完全相反相對的反形字
3.1.2 形相反,義相近的反形字
3.1.3 形相反,意義不相關的
3.1.4 其他
3.2 反形字的表意特征
3.2.1 反形字的組合形式
3.2.2 反形字的表意效果
4 反形字的發(fā)展演變
4.1 變化的形式
4.1.1 正、反形字古今傳承完全不變
4.1.2 正形字保存,反形字消亡
4.1.3 正、反形字均已變化
4.2 變化的特征
4.2.1 已成為類化的標志——偏旁部首
4.2.2 符號化——失去表意作用的單純符號化的構字部件
5 反形字的成因探析
5.1 主觀因素:社會文化思維心理的折射
5.1.1 比類思維與反形字
5.1.2 辯證思維與反形字
5.2 客觀原因:文字記錄語言的需要導致字形的傳承變異
5.2.1 用字的需要,產(chǎn)生了部件“分化”、“合并”等現(xiàn)象
5.2.2 文字位置的逐漸定型導致的差異
5.2.3 繁化或簡化漢字時的偶合
6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3764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37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