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在現(xiàn)代性面前的童趣情結和原始心靈訴求
本文關鍵詞:新時期中國重彩藝術語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北師范大學》 2013年
重返天真—繪畫在現(xiàn)代性面前的童趣情結和原始心靈訴求
侯旭靜
【摘要】:科學技術的革命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各個領域也在不同程度上發(fā)生著改變。在現(xiàn)代性的背景下,科學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令現(xiàn)代生活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事物在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和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心理上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失去了情感上的支柱,現(xiàn)代生活的節(jié)奏加快,,人們的身心長期處于一種疲勞和緊張的狀態(tài)。生活中的困惑、空虛、寂寞、無聊,將人們置于受壓抑和依附的境地,而藝術家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感受到了現(xiàn)代性帶來的一切。童趣情結繪畫的出現(xiàn)無疑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下的產物,是特定時期審美情趣的需求,也是來自人類內心深處最渴望的呼喚人性的回歸,更是人類文化中揮之不去的童心和“童年情結”,以孩子涂鴉之作的童真喚醒我們對藝術最本真的追求。 本文主要從繪畫方面來簡單分析作品中的童趣情結,研究論證成人繪畫中童趣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必然性。文章主要分為四個大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對童趣情結繪畫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做一個概述,也是本文的重點,之后每章的敘述都是圍繞這里提到的四個基本特征來進行論證和敘述的。 第二章主要介紹的是童趣情結繪畫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精神追求,以及在現(xiàn)代性面前,童趣情結繪畫的基本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章主要從具有童趣情結繪畫的藝術大師入手,總結幾位藝術家童趣情結繪畫風格的特征,證明童趣情結繪畫的產生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xiàn)象。 第四章主要談到的是童趣情結繪畫對當代藝術的啟示和意義。對藝術家新的風格的探索和審美、以及在功利性面前的如何取向做出論述,并與首章最先提出的四個基本特征進行呼應。 我認為本命題的難點在于有關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的思考,其中涉及到藝術精神的傳承,這是由原來的審美標準轉向另一種可能是比較小眾化的審美情趣的轉變,需要大量的理論做支撐,并且真正的實踐才能被重視起來。本選題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從對童趣情結繪畫基本特征的概括并展開敘述逐一論證,從而證明成人童趣情結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2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方明;現(xiàn)代主義繪畫語境中的特征——平面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楊恩達;精確并非真實——淺析馬蒂斯的繪畫美學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高飛;;古雅娟秀 氣韻超然——董其昌繪畫中的筆墨之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查律;;“寫實”與“寫意”分判之下的自我理由——論劉國松繪畫理論中的錯誤與偏執(zhí)[J];書畫世界;2010年05期
5 梁東;;東西方裝飾繪畫平面表現(xiàn)形式同構性探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王金霞;;美術與文學的互文——論封面藝術與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J];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李寧;;馬蒂斯的形色簡約藝術[J];中國美術;2011年04期
8 陳愛香;;文本對話的多重意蘊空間——析《馬蒂斯》的敘事話語機制[J];當代外國文學;2008年04期
9 吳明;;大眾文化語境下藝術裝飾性的反思[J];東南學術;2010年02期
10 王玉;李燕臨;;影視創(chuàng)作中色彩的造型功能與運用技巧[J];電影文學;2008年1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印吉;睡蓮中的靈暈[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2 尚瑩輝;新時期中國重彩藝術語言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3 劉鵬;詩在道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郝文杰;石濤畫學與海德格爾藝術哲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5 馮民生;中西傳統(tǒng)繪畫空間表現(xiàn)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6 劉子川;“后現(xiàn)代”轉向中的工業(yè)設計觀[D];東南大學;2005年
7 宋國棟;藝術的放逐與審美的拯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常磊;“寫實”繪畫的形式語言分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9 楊黎紅;論卡爾維諾小說詩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鐘虹濱;自由與創(chuàng)造[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菲;以色象形[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言珂;中國當代油畫語言的平面化表達[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3 胡崗;畫面形式語言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霍天明;杉浦康平“噪音”探析[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5 周榮山;淺談油畫作品中痛苦情感的表達[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張筠;繪畫光影的獨特魅力與藝術價值[D];海南大學;2011年
7 陳曉艷;異域風情的訴說[D];山東大學;2011年
8 李桂勤;西方現(xiàn)代油畫裝飾性語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顧超;論動畫倫理:概念、關系與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丹丹;生活在永遠的不確定性之中[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宏圖;現(xiàn)代性的形成和擴展——17、18世紀的世界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2 彭南生;近代工商同業(yè)公會制度的現(xiàn)代性芻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3 謝麗君;現(xiàn)代性就是時代性[J];美術;2002年11期
4 周憲;現(xiàn)代性的張力:從二元范疇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5期
5 張衛(wèi)中;90年代中國城市小說的現(xiàn)代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李怡;“走向世界”、“現(xiàn)代性”與“全球化”[J];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05期
7 徐寅;;藝術秩序和出路問題的現(xiàn)代性思考[J];電影評介;2006年17期
8 殷曼楟;;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藝術體制與藝術家[J];求是學刊;2006年01期
9 張曙光;;全球化:現(xiàn)代性的擴張及其界限[J];哲學動態(tài);2006年04期
10 周福巖;;傳統(tǒng)道德慣習與現(xiàn)代性之間的張力[J];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吾金;;堅持現(xiàn)代性:歷史大錯位中的價值選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銳生;;作為現(xiàn)代性的以人為本[A];“以人為本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陳家琪;;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宗教與信仰問題(發(fā)言提綱)[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邵龍寶;;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兼論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聯(lián)姻與勾連[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5 姜義華;;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6 楊成波;;現(xiàn)代性與中國現(xiàn)代化[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鄒詩鵬;;全球現(xiàn)代性重建與中國文化轉型[A];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12年
8 陳紅玉;;設計與現(xiàn)代性[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陸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國;;一還是多、同還是異——“東亞現(xiàn)代性”思潮略說[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汝倫;[N];文匯報;2002年
2 王慶明;[N];光明日報;2007年
3 張清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高名潞 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學所 陳翔勤;[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朱紅文;[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7 ;[N];文匯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陳菁霞;[N];中華讀書報;2011年
9 曾軍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N];文匯報;2014年
10 王紹培;[N];深圳特區(qū)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成山;歷史與自由[D];吉林大學;2011年
2 黃紅春;新月派文學觀念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與建設性[D];吉林大學;2008年
2 田甜;社會轉型視角下《孽海花》的現(xiàn)代性書寫[D];江西財經大學;2012年
3 喻燕;從崇高到荒誕[D];安徽大學;2012年
4 馮曉坤;馬克思人學視域下的現(xiàn)代性獨立人格建構[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5 覃慶輝;魯濱遜與桑提亞戈形象的現(xiàn)代性批評[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鄭斌;隱喻的現(xiàn)代審美文化意義探究[D];遼寧大學;2012年
7 羅婷;現(xiàn)代性的另一種姿態(tài)[D];浙江大學;2009年
8 張岳;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漢族夏歷新年儀式的變遷[D];蘭州大學;2009年
9 李瑋;立足“本土中國”的現(xiàn)代性寫作[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呂曉玲;休閑、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D];蘇州大學;2002年
本文關鍵詞:新時期中國重彩藝術語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19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2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