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隱喻視角的《紅樓夢》語言藝術(shù)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隱喻視角的《紅樓夢》語言藝術(sh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福建師范大學》 2012年
基于隱喻視角的《紅樓夢》語言藝術(shù)研究
沈杏軒
【摘要】:本文借鑒西方隱喻研究中強調(diào)隱喻作為人類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概念隱喻理論,以強調(diào)認知的全景隱喻視角切入,從語境構(gòu)建、概念隱喻、隱喻敘事和辯證隱喻四個層面對《紅樓夢》(八十回)進行一次較系統(tǒng)的語言考察!都t樓夢》語境構(gòu)建正是源于隱喻的認知本質(zhì)和功能,隱喻統(tǒng)攝著《紅樓夢》的時空、對象等語境,參與了敘事語境的構(gòu)建。概念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空間隱喻和本體隱喻是一組重新解讀《紅樓夢》的關(guān)鍵詞,它讓我們從認知視角領(lǐng)悟《紅樓夢》精湛的對話藝術(shù),并從而擴展到對文本相關(guān)方面概念隱喻的審美解讀。從隱喻視角關(guān)注《紅樓夢》敘事,擁有隱喻身份的元敘事者“石頭”是推動整部小說的元動力!皦簟、“還淚”和“鏡子”三種隱喻敘事策略把《紅樓夢》隱喻敘事特點發(fā)揮到極致。隱喻敘事策略凸顯了《紅樓夢》沉重的悲劇敘事。《紅樓夢》虛實相契的整體構(gòu)架、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以及悲中有喜的二重旋律無一不體現(xiàn)出小說隱喻化的辯證修辭藝術(shù)。這都根源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辯證思想。隱喻化的修辭特點決定了《紅樓夢》隱喻式的閱讀模式,也決定了《紅樓夢》的辯證閱讀模式。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207.411;H1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一杰;;《紅樓夢》中女性疾病的概念隱喻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2 武建雄;張運磊;;“情”本位的哲理建構(gòu)與人世演繹——論《紅樓夢》神話敘事結(jié)構(gòu)對主題的揭示[J];東方論壇;2007年02期
3 祝敏青;;當代小說語境中的對話審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期
4 祝敏青;文學語境的多維視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祝敏青;;小說對話的多視域?qū)徸x[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孟志剛,熊前莉;中國英語修辭學二十年[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1期
7 桑大鵬;略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隱喻思維[J];湖北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8 李潔非;《紅樓夢》:作為一個隱喻[J];紅樓夢學刊;1991年04期
9 易名;論《紅樓夢》的哲理意蘊[J];紅樓夢學刊;2001年02期
10 邵寧寧;啟蒙神話與成長的悲劇——《紅樓夢》人生解讀[J];紅樓夢學刊;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濃水;;《聊齋志異》涉海小說對中國古代海洋敘事傳統(tǒng)的繼承和超越[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宋瑞彩;;論《論語·先進》侍坐章中的小說因素[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3 鄧志光;英語演講文體之句式特點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2期
4 劉遠志,馬翔宇;試論辭格的施事功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5 李蕊;卜玉偉;;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概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6 楊正翠;李曉紅;;淺析隱喻的顯式和隱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7 黃燕;;男權(quán)社會的別傳——畢飛宇“女性敘事文學”的另類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8 杜洪波;胡曉;;以身體部位隱喻為例論隱喻的翻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9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10 劉銘;;試論儒家“五世而斬”思想在《紅樓夢》中的運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曉春;;《清語易言》的語言學價值[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汪云;崔娟娟;;認知隱喻及其判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3 唐小林;;歷史·記憶·經(jīng)典化寫作——何大草小說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4 陸紅艷;;非范疇化視角下的多義性分析[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謝婷玉;;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型詞典釋義中的應用——以《牛津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第八版)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紅嬰;;論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7 劉先寬;孫若紅;;網(wǎng)絡交流語的隱喻研究[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8年
8 徐超;畢玉德;;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韓國語隱喻知識庫構(gòu)建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9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10 童慶炳;;重建·隱喻·哲學意味——歷史文學作品三層面[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文兵;漢英維護言語行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胡潔;建構(gòu)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曹磊;翻譯的修辭符號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郭愛萍;明喻和隱喻的心理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nóng)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鑫;清代以來恩施市城鎮(zhèn)景觀演變解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劉曉敬;試論茅盾《子夜》的語言藝術(shù)[D];河北大學;2007年
3 崔建明;從詞匯與句法角度看法律英語翻譯[D];河北大學;2009年
4 萬正輝;委婉語的三維視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5 宮國華;國際商務信函的語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李敏;對羅斯福和奧巴馬就職演說的及物性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焦晴;從順應論角度看雙關(guān)廣告語的翻譯[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8 譚瑾;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zhuǎn)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9 孫霞;文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的翻譯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德美;球賽新聞報道中戰(zhàn)爭隱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揚,謝仁敏;新時期《紅樓夢》語言研究述略[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2 俞平伯;顧頡剛;;俞平伯和顧頡剛討論《紅樓夢》的通信[J];紅樓夢學刊;1981年03期
3 朱淡文;《紅樓夢》神話論源[J];紅樓夢學刊;1985年01期
4 楊樹彬;夢與秦可卿[J];紅樓夢學刊;1988年02期
5 周思源;;補天還是非天——作家創(chuàng)作情緒流動的法相、本相與“補天”之謎[J];紅樓夢學刊;1990年01期
6 劉秉義;曹雪芹對于秦可卿的創(chuàng)作[J];紅樓夢學刊;1991年01期
7 李慶信;《紅樓夢》前五回中的亞神話建構(gòu)及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功能[J];紅樓夢學刊;1992年03期
8 梅新林;《紅樓夢》神話新解[J];紅樓夢學刊;1992年03期
9 李哲良;關(guān)于《紅樓夢》中石頭的母神崇拜與神話原型[J];紅樓夢學刊;1992年03期
10 喬福錦;入世與出世——《紅樓夢》歷史文化精神簡論之一[J];紅樓夢學刊;2004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曉君;《紅樓夢》中的“好”[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2 黃文靜;《紅樓夢》耦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桂芳;簡析《紅樓夢》人物的語言風格[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1996年01期
2 韓梅;淺析《紅樓夢》中人物的服飾及其時代特征[J];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01期
3 林錦鴻;《紅樓夢》怎樣寫夢[J];紅樓夢學刊;1996年04期
4 弗朗茨·庫恩,李士勛;《紅樓夢》譯后記[J];紅樓夢學刊;1994年02期
5 賈三強;《紅樓夢》寫實層面結(jié)構(gòu)新說[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汪道倫;《紅樓夢》彼岸世界中的文化雛形(下)[J];紅樓夢學刊;2001年04期
7 劉俊霞;淺析《紅樓夢》中生日描寫的特色[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8 許程明;慘淡經(jīng)營的音響之維——《紅樓夢》寫聲藝術(shù)探微[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9 江寶釵;論《紅樓夢》的真假結(jié)構(gòu)所顯示的意義[J];紅樓夢學刊;1996年02期
10 鳳文學;《紅樓夢》死亡意識三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龔景春;;瞿秋白與《紅樓夢》[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5輯)[C];2011年
2 關(guān)紀新;;一夢紅樓何處醒——假如啟動滿學視角讀《紅樓夢》又將怎樣[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3 趙振江;;西文版《紅樓夢》:一個促進文化交流的成功的經(jīng)驗[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學文化的對話與共生”外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張曉琦;;《紅樓夢》和《周易》[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5 薛琛瑤;;巨資未必成巨作 翻拍未必能翻新——評新版《紅樓夢》[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一輯)[C];2011年
6 吳雪梅;;讓《紅樓夢》青春永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顧鳴塘;;論《紅樓夢》中人物與回目之關(guān)系[A];紅樓夢人物論——一九八五年全國紅學會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C];1985年
8 汪道倫;;《紅樓夢》中的樞紐性人物——賈母[A];紅樓夢人物論——一九八五年全國紅學會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C];1985年
9 傅安輝;;《紅樓夢》的現(xiàn)實意義——談巨著給當代人的警示[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guān)系簡論[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著名品牌戰(zhàn)略專家 李光斗;[N];中國服飾報;2010年
2 楊青;[N];深圳商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侯麗;[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李蕾;[N];光明日報;2010年
5 記者 匡麗娜 實習生 王倩影;[N];重慶日報;2010年
6 商報記者 李雪 劉妮麗;[N];北京商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王佳;[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石巖;[N];南方周末;2010年
9 記者 謝文君;[N];遼寧日報;2010年
10 聶偉;[N];中國文化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杏軒;基于隱喻視角的《紅樓夢》語言藝術(shù)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玲玲;《紅樓夢》休閑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3 計文君;《紅樓夢》小說藝術(shù)現(xiàn)當代繼承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2年
4 車瑞;20世紀《紅樓夢》文學批評史論[D];山東大學;2010年
5 陳驍;清代《紅樓夢》的圖像世界[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2年
6 李麗霞;《紅樓夢》歲時節(jié)令文學功能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3年
7 吳松林;《紅樓夢》的滿族習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黃生太;《紅樓夢》擬聲詞及其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陶小紅;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10 張曉磊;魯迅與《紅樓夢》[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佳;《紅樓夢》中“愚”的美學意蘊探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禹雅慧;試析《紅樓夢》的影視戲劇改編得失[D];山西大學;2010年
3 龔瓊;清代《紅樓夢》戲曲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D];集美大學;2010年
4 任偉;《紅樓夢》中請求言語行為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陳歡;乾隆嘉慶之際題紅詩研究[D];集美大學;2010年
6 樊恬靜;《紅樓夢》意象敘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7 麥宇紅;《紅樓夢》“V+的+N”結(jié)構(gòu)探討[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琳;《紅樓夢》脂評評者的文化素養(yǎng)述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金寒芽;《金瓶梅》與《紅樓夢》關(guān)系探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鄭元會;《紅樓夢》中隱喻翻譯的必要條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隱喻視角的《紅樓夢》語言藝術(shù)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60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9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