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的隨意性:“漢字革命”論的理論偏失——從東方文化派對“漢字革命”論的批判談起
本文關鍵詞:符號的隨意性:“漢字革命”論的理論偏失——從東方文化派對“漢字革命”論的批判談起
更多相關文章: “漢字革命” 理論偏失 “符號的任意性” 線性進化論 唯科學主義
【摘要】:近代中國發(fā)生了至少三次旨在廢除漢字的"漢字革命"運動。這些運動的發(fā)生有其特定語境與時代需求,但也有明顯的理論偏失,其最主要者是盲目運用"符號的任意性"理論。錯誤理解語言文字的工具屬性,把符號的任意性推到了隨意性的極端,此其一誤;機械套用進化論,將線性進化論簡單編織進語文演化過程,此其二誤;濫用科學標準,用自然"科學"的尺度,剪裁人文領域里的語言文字,此其三誤。三種錯誤的根源在于其對符號—工具性的認識錯謬,因此,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者對"漢字革命"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一面。反顧這段歷史,有利于我們對中國語文乃至中國文化的未來產(chǎn)生更加清晰的認識。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漢字革命” 理論偏失 “符號的任意性” 線性進化論 唯科學主義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東方雜志》(1911-1932)與新文學運動的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11XZW01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09.4
【正文快照】: 在從晚清到1930年代,中國漢字遭遇了三次被“革命”的命運。世紀初吳稚暉“淘汰漢字”肇其始,五四前后錢玄同“漢字革命”繼其踵,三十年代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殿其后,這一波緊似一波的廢漢運動是近代文化激進主義者對于中國文化問題“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的最典型代表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花萍;;為“漢字”重新定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姜紅;;本地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安徽對外漢語教學[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張傳彪;傅紹清;;從“假相等值”看詞典的“雙刃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湯艷麗;;關于強化母語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0期
5 趙志軍;;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和文化的自覺——論王蒙的語言觀[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國少華;;阿拉伯語被動語態(tài)的文化解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6期
7 陳慧平;實踐理論的非實踐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8 崔第品;;從語言到寫作——試論寫作教學的語言平臺構筑及意義[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劉勝;方瑞芬;;中國話語研究及發(fā)展趨勢[J];安順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唐曉琳;董巖;;拉丁語: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共同體[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曉春;;《清語易言》的語言學價值[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徐琴;;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及翻譯對策[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鄧時忠;;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再思考[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殷相印;;論三一語言學的人文主義語言觀——兼評王希杰的修辭觀[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5 彭文釗;;語言世界圖景的知識系統(tǒng):結構與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6 張洪芹;麻保金;;英語寫作教學中“心理模型”的建構[A];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的中國視角——第四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任宏麗;;通過編寫漢字中醫(yī)文化圖書普及中醫(yī)藥知識——淺談中醫(yī)藥科普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A];2010年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陳學廣;;從語際翻譯看文學語言的特性——也談詩的可譯與不可譯[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9 張傳彪;;“望文生義”芻議[A];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王粲;;對外漢字教學方法研究述評[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雪松;中國現(xiàn)代詩歌節(jié)奏原理與形態(tài)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齊娜;語文教學中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陸曉燕;修辭學視閾下英漢聲韻和押韻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潘云萍;漢字“象”的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何立均;符號學視野下的漢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志學;壯語語詞視野中的農(nóng)耕文化觀念[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唐金蓮;論可譯性的哲學理據(jù)[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吳煥寶;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教學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寧;語言文化學框架下民族文化定型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蘇海菊;論漢字的性質(zhì)特點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應用[D];南昌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266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82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