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譯看界面問題
本文關鍵詞:從翻譯看界面問題
更多相關文章: 界面研究 語言學 翻譯語言 語言文化 相互融合 漢語 語用 語義 計算機 形態(tài)學
【摘要】:正一界面(interface),也稱接口,在語言學大范疇內是一個比較新的術語(本文不考慮計算機等領域的界面術語)。界面或接口可以顧名思義,即一事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接觸面或接觸點線,一般來說,是相互密切關聯(lián)甚至相互融合、不易切分的部分。這在語言學領域已不是新話題。句法—語義界面、語義—語用界面等討論已非常廣泛,雖然仍然在討論中。語言學傳統(tǒng)上是將語言分為不同的方面加以研究,如音系學、形態(tài)學、句法學等,都有各自比較清楚的研究對象。這是學科研究深入的需要,但也會帶來一些片面和缺乏聯(lián)系的問題。如語義和語用本是不同的研究側面,但也是兩個互補
【作者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關鍵詞】: 界面研究 語言學 翻譯語言 語言文化 相互融合 漢語 語用 語義 計算機 形態(tài)學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一界面(interface),也稱接口,在語言學大范疇內是一個比較新的術語(本文不考慮計算機等領域的界面術語)。界面或接口可以顧名思義,即一事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接觸面或接觸點線,一般來說,是相互密切關聯(lián)甚至相互融合、不易切分的部分。這在語言學領域已不是新話題。句法—語義界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志鴻;語言教學的體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2 孫良明;關于漢語的特點、優(yōu)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問題[J];人文雜志;1960年01期
3 ;陜西省語言學學會陜南語言文化研究部簡介[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張亦鳴;論文化語言學的認識論基礎及其他——與申小龍博士論文化語言學[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5 高更生;山東省語言學會舉行漢語語法體系問題學術討論會[J];東岳論叢;1981年04期
6 馮倩;語言學教學應注重聽和說[J];中等醫(yī)學教育;1996年02期
7 馮志偉;我國機器翻譯研究工作的回顧[J];語文建設;1990年05期
8 伍鐵平 ,孫遜;評魯樞元著《超越語言》中的若干語言學觀點——文學言語學芻議[J];外語學刊;1993年02期
9 吳碧宇;;基于渾沌學理論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綜述[J];集寧師專學報;2009年01期
10 馮勝利;語言學的發(fā)展趨勢與人才培養(yǎng)[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劍芬;;漢語韻律切分的語音學和語言學線索[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周洪波;;他深深地迷戀著語言學——讀王希杰《這就是漢語》[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3 陳東有;;江西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總結講話(代跋)[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語言理論的新發(fā)展——2004·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語言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郭祖儀;;荀子《正名》篇的心理語言思想初探[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6 張偉潼;;對“洋文”沖擊漢語現(xiàn)象的基本估計與對策[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7 蘇寶榮;;漢語“副+名”現(xiàn)象的語義、語法分析與認知基礎[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8 朱峰;;顯性和潛性——語言學中的新概念——讀《修辭學通論》[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9 王瑋;蔡蓮紅;周同春;;表述漢語重音的屬性參數(shù)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馮勇強;初敏;賀琳;呂士楠;;漢語話語音節(jié)時長統(tǒng)計分析[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一個世紀后,,地球上的語言將會減少一半[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2 劉茜;《漢語方言地圖集》填補語言學空白[N];中國文化報;2009年
3 記者 施芳;首屆世界漢語大會閉幕[N];人民日報;2005年
4 本文為周有光孫女周和慶整理、提供;語言學:我業(yè)余的愛好[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江濤;北京召開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N];文學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陳潔;特等獎“照例”空缺[N];中華讀書報;2008年
7 浙大;東漢魏晉疑偽佛經的語言學鑒別研究[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劉禹兵提供;新加坡人有機會到法國擔任漢語助教[N];今日信息報;2009年
9 張驊;繼往開來,推動我國語言學事業(yè)的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0年
10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語言研究創(chuàng)新要關注:前沿、文獻、理論與寫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文義;布依族《摩經》語言文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2 馬曉紅;陳望道對中國語法修辭研究的歷史貢獻[D];復旦大學;2005年
3 雒自清;語義塊類型、構成及變換的分析與處理[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聲學研究所);2004年
4 唐瑞梁;漢語語用標記之語用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孫國俊;語言歧義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6 吳平;文化模式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高軍;英漢敘事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下指的認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崔櫇席;中韓網(wǎng)絡聊天語言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卡麗娜;烏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宗世海;漢語話語中誤解的類型及其因由[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艷紅;翻譯研究的新課題[D];太原理工大學;2005年
2 錢英嬌;當代合同語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俊勇;寫作基本規(guī)律再認識[D];長春理工大學;2006年
4 賴陽;試論語用的基本原則[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菲;漢字和漢語的互動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夏艷;漢英補語對比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樸貴花;語言接觸所致的語言變異個案調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8 楊莉偉;俄漢體態(tài)語對比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9 徐榮妗;漢韓形容詞重疊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程艷梅;賈公彥語言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7471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74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