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程度構式“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的多維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3 19:06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各種構式的研究已經非常普遍,關于構式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碩,然而對比較構式的研究卻頗為稀少,如:郭曉紅(2011)《《戰(zhàn)國策》中的特殊比較構式“孰與”》、程亞恒(2015)《差比構式“(X)連YA都沒有”探析》以及吉益民(2012)《“X比N還N”比較構式的認知考察》,且這些文章對比較構式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最近幾年,本文在真實語料基礎上,以現(xiàn)階段學術界里較少關注的比較程度構式“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作為研究對象,在比較范疇理論、構式語法理論以及三個平面理論的基礎之上,對該構式進行全面考察,總結出此構式在句法、語義以及語用三方面的特點,并且能夠對比較構式的研究豐富度、語言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做出一定的貢獻。除了文首的緒論以及文末的總結,全文主要是從以下三個部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探討分析了此構式的句法特點。這一部分首先是對構式的各項常量以及各項變量的詞性進行分析,在真實語料的基礎上,我們將構式分成三個小類格式,分別進行分析,最后再對三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通過對語料統(tǒng)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該構式的變量A一般由形容詞和動詞充當,而B則基本上是由名詞...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研究對象
0.2 研究現(xiàn)狀
0.2.1“再”的研究現(xiàn)狀
0.2.2“也”在構式中的作用
0.2.3 相關構式的研究現(xiàn)狀
0.3 研究背景
0.3.1 理論背景
0.3.2 研究方法
0.4 語料說明
第1章“再A也(A)不過B/沒有NPA”類格式的句法特點
1.1“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格式常量成分性質
1.1.1“再”的詞性
1.1.2“也”的詞性
1.2“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類格式變量的構成成分
1.2.1“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中“A”的詞性
1.2.1.1 格式“再A也A不過B”中A的詞性
1.2.1.2 格式“再A不過B”中A的詞性
1.2.1.3 格式“再A也沒有NP A”中A的詞性
1.2.2“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類格式“B”的詞性
1.2.2.1 格式“再A也A不過B”中B的詞性
1.2.2.2 格式“再A也不過B”中B的詞性
1.2.3 A、B的音節(jié)數(shù)量
1.3“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格式的句法功能
1.3.1 獨立成句
1.3.2 充當句法成分
1.3.2.1 作謂語
1.3.2.2 作定語
1.3.2.4 充當分句
第2章“再A也(A)不過B/沒有NPA”類格式的語義特點
2.1 構成項的語義特征
2.1.1 常項“再”“不過”的語義特征
2.1.2 內部變量“A”和“B”之間的語義關系
2.2 格式的語義特點
2.2.1“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的格式義
2.2.1.1“再A也A不過B”的格式義
2.2.1.2“再A也不過B”的格式義
2.2.1.3“再A也沒有NP A”的格式義
2.2.2 格式的表義類型
2.2.2.1 表示客觀事實
2.2.2.2 表示主觀認為
第3章 構式“再 A 也(A)不過 B/沒有 NP A”的語用特點
3.1 預設性
3.2 主觀性
3.2.1 表示夸張
3.2.2 表示強調
3.3 “再 A 也(A)不過 B/沒有 NP A”類格式的語體特點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反問格式“X什么X”的立場表達功能考察[J]. 朱軍. 漢語學習. 2014(03)
[2]漢語的讓步條件句[J]. 王春輝. 語言科學. 2013(02)
[3]語體語法:“形式-功能對應律”的語言探索[J]. 馮勝利. 當代修辭學. 2012(06)
[4]漢語語體語法研究綜述[J]. 朱軍. 漢語學習. 2012(05)
[5]情態(tài)范疇的原型性特征及量級特征[J]. 范偉. 對外漢語研究. 2012(00)
[6]“A不到哪里去”的構式解析、話語功能及其成因[J]. 吳為善,夏芳芳. 中國語文. 2011(04)
[7]構式“獨立性”的成因[J]. 朱軍.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1)
[8]遠距離因果關系與“一VP就XP”結構的意義[J]. 朱軍. 漢語學報. 2010(04)
[9]“再XP也VP”構式分析[J]. 李文浩. 漢語學報. 2010(04)
[10]“A得不能再A”格式的多角度分析[J]. 鐘慧琳.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10(01)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焦點標記詞研究[D]. 劉林.復旦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A也得X,不A也得X”類格式的多維研究[D]. 唐衛(wèi)衛(wèi).湘潭大學 2014
[2]漢語“X中(的/之)X”格式研究[D]. 張庭薇.湘潭大學 2012
[3]“再X也Y”格式考察及教學研究[D]. 施雯.北京語言大學 2009
[4]“也罷”與“也好”及其相關格式研究[D]. 石吉夢.上海師范大學 2008
[5]多功能副詞“也”的多角度研究[D]. 劉艷.浙江大學 2008
[6]副詞“還、也、又、再”的重復義研究[D]. 劉建華.延邊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896496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研究對象
0.2 研究現(xiàn)狀
0.2.1“再”的研究現(xiàn)狀
0.2.2“也”在構式中的作用
0.2.3 相關構式的研究現(xiàn)狀
0.3 研究背景
0.3.1 理論背景
0.3.2 研究方法
0.4 語料說明
第1章“再A也(A)不過B/沒有NPA”類格式的句法特點
1.1“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格式常量成分性質
1.1.1“再”的詞性
1.1.2“也”的詞性
1.2“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類格式變量的構成成分
1.2.1“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中“A”的詞性
1.2.1.1 格式“再A也A不過B”中A的詞性
1.2.1.2 格式“再A不過B”中A的詞性
1.2.1.3 格式“再A也沒有NP A”中A的詞性
1.2.2“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類格式“B”的詞性
1.2.2.1 格式“再A也A不過B”中B的詞性
1.2.2.2 格式“再A也不過B”中B的詞性
1.2.3 A、B的音節(jié)數(shù)量
1.3“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格式的句法功能
1.3.1 獨立成句
1.3.2 充當句法成分
1.3.2.1 作謂語
1.3.2.2 作定語
1.3.2.4 充當分句
第2章“再A也(A)不過B/沒有NPA”類格式的語義特點
2.1 構成項的語義特征
2.1.1 常項“再”“不過”的語義特征
2.1.2 內部變量“A”和“B”之間的語義關系
2.2 格式的語義特點
2.2.1“再A也(A)不過B/沒有NP A”的格式義
2.2.1.1“再A也A不過B”的格式義
2.2.1.2“再A也不過B”的格式義
2.2.1.3“再A也沒有NP A”的格式義
2.2.2 格式的表義類型
2.2.2.1 表示客觀事實
2.2.2.2 表示主觀認為
第3章 構式“再 A 也(A)不過 B/沒有 NP A”的語用特點
3.1 預設性
3.2 主觀性
3.2.1 表示夸張
3.2.2 表示強調
3.3 “再 A 也(A)不過 B/沒有 NP A”類格式的語體特點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反問格式“X什么X”的立場表達功能考察[J]. 朱軍. 漢語學習. 2014(03)
[2]漢語的讓步條件句[J]. 王春輝. 語言科學. 2013(02)
[3]語體語法:“形式-功能對應律”的語言探索[J]. 馮勝利. 當代修辭學. 2012(06)
[4]漢語語體語法研究綜述[J]. 朱軍. 漢語學習. 2012(05)
[5]情態(tài)范疇的原型性特征及量級特征[J]. 范偉. 對外漢語研究. 2012(00)
[6]“A不到哪里去”的構式解析、話語功能及其成因[J]. 吳為善,夏芳芳. 中國語文. 2011(04)
[7]構式“獨立性”的成因[J]. 朱軍.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1)
[8]遠距離因果關系與“一VP就XP”結構的意義[J]. 朱軍. 漢語學報. 2010(04)
[9]“再XP也VP”構式分析[J]. 李文浩. 漢語學報. 2010(04)
[10]“A得不能再A”格式的多角度分析[J]. 鐘慧琳.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10(01)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焦點標記詞研究[D]. 劉林.復旦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A也得X,不A也得X”類格式的多維研究[D]. 唐衛(wèi)衛(wèi).湘潭大學 2014
[2]漢語“X中(的/之)X”格式研究[D]. 張庭薇.湘潭大學 2012
[3]“再X也Y”格式考察及教學研究[D]. 施雯.北京語言大學 2009
[4]“也罷”與“也好”及其相關格式研究[D]. 石吉夢.上海師范大學 2008
[5]多功能副詞“也”的多角度研究[D]. 劉艷.浙江大學 2008
[6]副詞“還、也、又、再”的重復義研究[D]. 劉建華.延邊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8964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89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