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義的接受模式初探
[Abstract]:Language is a system containing and carrying knowledge, and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core element of language.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word meaning expression i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ontology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knowledge system shared by the speak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exical distribution and lexical meaning i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human internalization, and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nsmitting knowledge information, word meaning obviously ha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segment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word meaning structur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obtaining word meaning. Based on the new segmentation and description, the word meaning structure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object meaning, attribute meaning and eigenvalue meaning. The implicit elements form the implication part. The three elements and two parts of the semantic structure constitute a bal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semantic sphere is the basic mode for people to accept the meaning of words.
【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文學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資助項目:2011jytq013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沈開木;詞義的蘊涵[J];漢語學習;1983年05期
2 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2009年01期
3 董振東;語義關系的表達和知識系統(tǒng)的建造[J];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先華;;唐詩詞語隱含義個案考察及相關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譚旖旎;;“牛人”與“雷人”的語義特點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3 楊運庚;;牛蹄贛語方言中ABB式狀貌詞的特點初探[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邱慶山;;現(xiàn)代漢語詞匯體系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0期
5 趙欣欣;索紅光;劉玉樹;張利萍;;基于帶權語義距離的網(wǎng)頁預取方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08期
6 董衡;;“!迸c“洋”詞義引申對比分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7 杜煥君;;留學生學習漢語名詞的偏誤分析及其原因探析[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王小穹;;淺談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J];才智;2009年06期
9 楊彬;;外向型學習詞典釋義模式淺析——《現(xiàn)漢》和《學漢》“目”部字釋義對比[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10 蘇寶榮;;“隱喻類比”與“近義偏移”——談漢語多義詞形成的兩種主要途徑[J];長江學術;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羅思明;;詞典使用技能教學的認知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蔣雪;;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復合詞釋義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鄭麗;;《新華字典》新舊版本“扌”部動詞釋義對比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惠;蘇新春;;XHK基于語法知識的漢語詞義描述[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原新梅;;《現(xiàn)代漢語詞典》3—5版對字母詞語的語義類別和釋義變化[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王曉東;;“交費”與“繳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陳慧清;林世平;;基于知網(wǎng)和模式自舉的概念間分類關系獲取方法[A];2009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四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陳小荷;;屬性分析說略[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nèi)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黎金娥;英語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3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胡氏貞英;漢語非文學文本越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復句關系詞自動標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任敏;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孟德騰;現(xiàn)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郭曉妮;古漢語物氃位移概念場詞_Y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姜興魯;竺法護譯經(jīng)感覺動詞語義場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云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屬性詞收詞與釋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韶華;面向中文評論文本的情感傾向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邢鑫巖;基于序列模型的情感分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張林靜;詞語的理據(jù)性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谷全;“看”與“l(fā)ook”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江苗;馬山壯語“形容詞+NP”結(jié)構(gòu)分析[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王阿婷;基于概念集合的網(wǎng)頁內(nèi)容過濾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8 石晶;一種高效垃圾短信過濾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9 馬福梅;“黃”與語素“黃”參構(gòu)的詞語:語義分析和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林承亮;漢語顏色詞“白”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吳長安;;“這本書的出版”與向心結(jié)構(gòu)理論難題[J];當代語言學;2006年03期
2 沈家煊;;關于詞法類型和句法類型[J];民族語文;2006年06期
3 沈家煊;;形容詞句法功能的標記模式[J];中國語文;1997年04期
4 徐樞;譚景春;;關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詞類標注的說明[J];中國語文;2006年01期
5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冬梅;現(xiàn)代漢語動名互轉(zhuǎn)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仁;尹鐘宏;;“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趙鑫;試析《商君書》單音節(jié)反義關系實詞依存方式[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周阿根;;《漢語大字典》實詞釋義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林松;;從古書中的“以”探討實詞的虛化[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黃超;;“××門”詞語的新解讀[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09期
6 趙玲珍;古漢語中的實詞虛化現(xiàn)象芻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顏邁;;詞的語法分類的層級問題[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艾貴金;;淺析“巴”的詞義演變[J];科學時代;2008年05期
9 邰迪;;淺談虛詞的釋義問題[J];辭書研究;2007年02期
10 廖強;;論許慎虛詞實詞的語法觀及其實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梁源;黃良喜;;再探討漢語實詞的句法類別不定——從詞類原型的語義特征出發(fā)[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汪鋒;;虛詞框架與漢語實詞的語義-語用分類[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張飛鵬;;“一語二文”仍須努力[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4 王高娃;紅英;;現(xiàn)代蒙古語副詞搭配規(guī)律初探[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早克熱·卡德爾;艾山·吾買爾;吐爾根·依布拉音;帕里旦·吐爾遜;買熱哈巴·艾力;;基于混合策略的維吾爾語名詞詞干提取系統(tǒng)[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陳保亞;;詞和詞組的分布特征分析——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7 史有為;;此詞類與彼詞類——從高名凱先生詞類理論談詞類[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夏軍;談談會意字的生成與認知[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2 漢濱高中 魏春紅;文言虛詞雜談[N];安康日報;2009年
3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晶;現(xiàn)代漢語實詞句法功能的不對稱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鮮紅林;云南羅平布依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張振羽;《三言》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吉小霞;越南學生漢語中介語(實詞)初探[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2 潘韜;“以”的虛化:由實詞到虛詞再到詞內(nèi)成分[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亞丹;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的語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娜娜;《儒林外史》中“將”的用法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園園;現(xiàn)代漢語與阿拉伯語語音、實詞語法范疇專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6 楊文萍;《HSK詞匯大綱》中的單音反義實詞及其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明;《酉陽雜俎》同義詞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周以;多元系統(tǒng)理論在中國的接受模式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9 王竣;峨山漢語方言實詞詞法比較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10 周婷;《墨子》單音節(jié)實詞反義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743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7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