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時間介詞的使用及其框架組合
[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general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of the State language Committee, the autho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he "from" class time prepositions, analyzes the scope of their use, and probes into the nature of the "from" class time prepositions. Contrasting its use differences, and descri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mbination law of the frame of "Cong" class time preposition.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分類號】:H14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2 周四貴;;《馬氏文通》的介詞理論及其發(fā)展[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 魯方冰;;論“V+P+Np”中介詞的虛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4 胡靜敏;;程度副詞“非常”與“格外”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5 董強;;淺析介詞“同”的產生[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劉瑞紅;;介詞“自”和“從”歷時比較簡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馬國彥;;“N的V”短語的篇章功能:銜接與組塊[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8 郝璐;;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一組易混詞[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9 仝佩穎;;“V在”和“V于”的語用差異及認知解釋[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張?zhí)锾?;“為”類介詞的語用功能[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鐘明榮;謝雙園;;古今介詞類型之比較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愛玲;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陳全靜;漢語并列式雙音時間副詞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金智妍;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意義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春紅;現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云峰;北京話介詞史(1750-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孫淑營;《列子》介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唐文成;越南學生漢語“是……的”句式的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孔燕;《封神演義》處所介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向穎;基于致使范疇的現代漢語“使”字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萬智慧;“曾經”與“已經”的對比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孟宇;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類介詞“對、向、給”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蘇文文;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頻率副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芳源;個案兒童朝向介詞習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宋衡;介詞框架“PX以后”考察[D];河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吳金花;;時間介詞“投”的產生及演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吳金花;;時間介詞“待”的產生及發(fā)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吳金花;;中古漢語時間介詞演變動因考察[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吳金花;;時間介詞“用”的產生及演變[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周文華;;外國學生習得時間介詞的中介語考察[J];漢語學習;2011年02期
6 吳金花;;時間介詞“去”的產生及演變[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史冬青;;時間介詞“當”的產生及發(fā)展[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金花;中古漢語時間介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慧潔;時間介詞及其框架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D];廣州大學;2012年
2 李娜;《佛本行集經》時間介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3 黃月清(Uraiwan Sae-Wong);漢語時間介詞“在”、“從”與泰語相應時間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4 梁振;現代漢語中引進處所、時間的介詞之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褚立紅;《鶴林玉露》介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米蘭;漢捷語表達空間和時間介詞用法對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Panov Volodymyr(沃龍);漢語“在+賓語”介詞短語與烏克蘭語相應表達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媛媛;《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介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顧秀群;《莊子》介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韓璇;《兒女英雄傳》介詞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575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5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