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機制與動因
本文選題:“被NP_施VPNP_受” + 句式糅合; 參考:《中國語文》2014年03期
【摘要】:近代漢語中具有被動意義的所謂零被句"被NP_施VPNP_受"往往表示消極義。從句式糅合的基本原則、同義句式的比較、主語羨余句式"NP_受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三個視角可以看出,"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機制是糅合,即由被動句式"(NP_受)被NP_施VP"與主動句式"NP_施VPNP_受"糅合而成。如果言者大腦中先浮現"(NP_受)被NP_施VP",后疊加"NP_施VPNP_受",那么"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動因是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反之,其生成動因是凸顯言者的主觀性,同時還有可能是保持話題的同一性。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 so-called zero-quilt sentence with passive meaning often means negative meaning.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yntactic blending and the comparison of synonymous sentence pattern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hree angle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subject-envious sentence pattern "NP_ received by NP_ applied VPNP_ received" that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subjected _ applied VPPNP_ receiving" is a mixture. That is to say, the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 of "NPP _ receiving) is combined with the active sentence pattern of" NPP "and" NPS VPNPN _ receive ". If "NPP _ received" appears first in the speaker's brain and then "NP-applied VPNP-receiving" is superimposed, then the generating motivation of "given VPNP-receiving" is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information; conversely, the generating motivation is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peaker. It is also 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identity of the topic.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漢語句式糅合現象研究”(批準號:12BYY086)的資助
【分類號】:H146
【共引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談文艷;;關于英漢對比下漢語語序的理據性和象似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欒育青;;兩種“給”字句在語用上的不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3 史茜;;英語重疊詞的理據和認知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4 張靜;;宋詞的象似性微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5 張梅崗;張艷秋;;論英語基本連接圖式結構[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魯川;;立足漢語實際的信息語言學——確立漢語基元單位和構建角色序列模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7 于廣元;;借代的認知解釋研究[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郭中;;論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性的對立統(tǒng)一[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應學鳳;;國內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之爭[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郭中;易美珍;;篇章語序的認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9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玉來;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構成特點及其發(fā)展[J];古漢語研究;2000年02期
2 劉志生;論近代漢語詞綴“生”的用法及來源[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李之亮;近代漢語語詞考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04期
4 田有成,曾鹿平;近代漢語數詞表示法[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朱城;近代漢語語法問題探源[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6 馬興芳;近代漢語被動義“吃”字結構格式、意義考察[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7 林波;;第九屆全國近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召開[J];中國語文;2001年01期
8 宋開玉;近代漢語語詞舉正[J];古漢語研究;2002年02期
9 劉瑞明;近代漢語及方言趣難詞“兔子”辨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崔山佳;近代漢語中幾種“連”字格式的分析[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郎晶晶;;評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詞典》——以釋義為例[A];辭書論集(二)[C];2012年
2 陳玲;;“生”綴考[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林波;第九屆全國近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召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程慧;我省2項課題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N];山西日報;2011年
3 朱文獻;莫把“×道”中的“道”誤作“到”[N];語言文字周報;2013年
4 路方鴿 孫尊章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江西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貫通中古與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總結性力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瑩;近代漢語并列關系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張慶慶;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鮑瀅;近代漢語詞綴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盧志寧;近代漢語中的“早晚”與“多咱”[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徐繁榮;近代漢語“煞”字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吳迪;近代漢語“V了個X”構式的探討[D];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
5 賈盈榮;近代漢語所見洪洞方言詞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6 張強;彰武方言中的古語詞及近代漢語詞釋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7 李靜;近代漢語韻尾發(fā)展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建萍;近代漢語“尤最”副詞研究述評[D];吉林大學;2008年
9 于麗媛;《兒女英雄傳》中產生于近代漢語的副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尚虹;《元刊古今雜劇三十種》助詞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327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93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