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言接觸對語言生態(tài)的影響
本文選題:語言接觸 + 語言生態(tài)。 參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摘要】:語言接觸對語言生態(tài)的影響是巨大的,包括形成語言兼用,促使語言轉用,爭取語言保持,發(fā)生語言混合,造成語言瀕危,導致語言消亡,優(yōu)化語言功能,諧和語言關系等。分析語言接觸和語言生態(tài)的關系,要綜合考慮社會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具體深入的研究,才能恰切地解釋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生態(tài)變化。
[Abstract]:The impact of language contact on language ecology is great,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both language use, language conversion, language retention, language mixing, language endangered, language extinction, optimiza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harmony and language relations, and so 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ec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all kinds of factors i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o explain the changes of language ecology caused by language contact.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教育部后期資助項目“語言生態(tài)學研究”(11JHQ056)
【分類號】:H0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英;;人類學視野下保護語言多樣性的幾點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語言的現(xiàn)狀與保護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3 陳鋒;;兩性話語差異和禮貌策略[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周洪;;廣告的欲、技、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5 張玉梅;;當代戲劇小品不和諧語言現(xiàn)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張金秋;;淺析俄羅斯的梅德內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7 何洪霞;;社交稱謂語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沈曉華;;從社會心理語言學角度看近十年英語流行語[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4期
9 武立紅;;社會語言學研究綜述[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S4期
10 楊靜;史倩;;試析社會地位在言語行為中的映射[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楊鯉寧;;淺析貴州少數(shù)民族青少年漢語言社會化問題——對侗族的個案分析[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曉輝;王曉東;;漢英諧音語碼轉換現(xiàn)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語“Happy 牛 year!”為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霄軍;;多模態(tài)語料庫:搶救瀕危語言的有效途徑[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3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阮氏玉華;越南語佛教詞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余成林;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朱艷華;載瓦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袁辰霞;新時期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熊德米;基于語言對比的英漢現(xiàn)行法律語言互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謝元春;女性修辭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丹;語言學術語漢譯規(guī)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梁麗;吉首苗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D];湘潭大學;2010年
3 梅菁;跨文化視角下漢法動物詞匯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4 高鮮菊;漢泰語諺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宙昀;女性商品廣告語中認知一致性的實現(xiàn)[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熊瑜;贛劇音韻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7 李朝軍;模因視角下的網(wǎng)絡語言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尹志強;晉系玉石文獻詞匯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于洋;漢語吉祥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森;基于非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謙語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恩泉;;雙語雙方言問題論略[J];漢語學報;2004年02期
2 蔣穎;趙燕珍;?≈;邱月;;論語言接觸與語言和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杜楠;;文化接觸與語言變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李曉楠;;試論“他”的分化[J];華章;2010年28期
5 曹鳳霞;;從當代新詞語使用看語言變異[J];人民論壇;2010年29期
6 董丹;;淺析新疆漢維語言接觸及其引發(fā)的演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7 程麗霞;語言接觸、類推與形態(tài)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08期
8 周家瑜;李發(fā)榮;;簡論勐簡大寨佤族和周邊傣族、漢族的語言接觸[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07期
9 劉宗艷;;英語影響下漢語詞綴語法化的過程[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10 譚勇琳;;從語言接觸角度看“××門”語言現(xiàn)象[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時儀;;略論語言接觸與文白轉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2 陳保亞;;全球化語言接觸背景下的多語現(xiàn)象和多語制研究——建立語言遺產(chǎn)保護和多民族互協(xié)共存的科學依據(jù)[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陳原;;在文化背景接觸下進行的語言接觸——社會語言學札記[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4 孫宏開;;絲綢之路上的語言接觸和文化擴散[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余京輝;;港式中文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影響及培訓策略[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朱慶之;;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佛教漢語研究的新視角[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宇弘;;從形態(tài)學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詞法的歐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鄒振環(huán);;絲綢之路:文明對話之路上的《華夷譯語》[A];“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王敏;;釋孝 釋壽[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孫德金;;語言與語言應用研究的新視野——“2005·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語言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奇云;“語言生態(tài)”拉響“紅色警報”[N];中國審計報;2003年
2 施芳;外來詞使用當規(guī)范[N];人民日報;2004年
3 禹言;一部大型語言國情專著[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4 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門番語雜字全本》簡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袁志勇;“字母詞”走進日常生活[N];科技日報;2007年
6 仇方迎;能說“首席執(zhí)行官”,為啥偏叫“CEO”[N];科技日報;2004年
7 邸永君;畢蘇語研究的重要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禹巖;民族所少數(shù)民族語言合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9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10 黃行;語言翻譯與語言多樣性[N];中國民族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欣欣;語言接觸問題三段兩合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包薩仁;蒙古語族東鄉(xiāng)語與漢語的接觸研究[D];北京大學;2006年
3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吳小奕;跨境壯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江燕;南昌話和普通話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陳輝;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D];浙江大學;2006年
7 顧欽;語言接觸對上海市區(qū)方言語音演變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熊南京;二戰(zhàn)后臺灣語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王曉梅;廣西融水誒話聲調形成的優(yōu)選論分析[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偉;現(xiàn)代漢語外來類詞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2 趙鏡;昭覺縣新城鎮(zhèn)彝漢語言接觸情況調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3 夏蓮;語言接觸和語言遷移[D];上海海事大學;2004年
4 金麗娜;語言接觸中的句法演變[D];湘潭大學;2010年
5 賀珍;社會語言學視角的俄漢網(wǎng)絡語言對比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萬云文;語言接觸視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語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文波;廣西壯語區(qū)地名與壯漢語言接觸、文化交融初探[D];廣西大學;2004年
8 阿不都若夫·塔吉;漢維語言接觸中漢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9 趙福林;語言接觸所引發(fā)的蒙古語詞匯變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靜;語言接觸視域下的漢英基本顏色詞文化內涵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147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81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