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間接否定言語行為的思維模式研究
本文選題:間接否定 + 遠距離聯(lián)想; 參考:《語言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間接否定言語行為的理解是一個尋找字面意義與語境最佳關聯(lián)的聯(lián)想與推理的思維過程。它依靠遠距離聯(lián)想與高語境依附,產(chǎn)生語境假設作為隱含前提,與字面意義一起推導話語含意。
[Abstract]:The comprehension of indirect negation speech act is a thinking process of associating and reasoning to find the best relevance between literal meaning and context.It relies on remote association and high contextual attachment and produces contextual assumptions as implicit premises to deduce utterance meaning together with literal meaning.
【作者單位】: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美國愛荷華大學亞太研究中心;
【基金】: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間接否定言語行為研究”(2012WYXM_0068)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蒲琴;;論關聯(lián)性——新信息、現(xiàn)時語境假設的同存共現(xiàn)[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2 范曉;;論句式義的分析策略[J];漢語學報;2012年01期
3 朱斌;伍依蘭;;句聯(lián)層構與“否則”焦點投射[J];漢語學報;2012年04期
4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語用推理[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曾莉;王蘋;;語境假設的產(chǎn)生過程[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臧永紅;;矛盾修飾法基于常規(guī)關系的語用推理[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張麗君;;基于心理模型語用推理的反語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3 張先剛;;語言中態(tài)度的認知機理[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4 鄒春玲;代建偉;;言外轉(zhuǎn)喻“屬性強加聯(lián)想”模式[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1期
5 陳朝珠;;漢語修辭學研究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年06期
6 何愛晶;陸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構式語法研究概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伍俊文;;技術翻譯中“歸化”的認知機理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楊海明;趙霞;;“沙發(fā)”與聚焦轉(zhuǎn)指理據(jù)模式[J];大家;2012年11期
9 周彥每;劉世理;;概念本體論視角下公益廣告語的認知機制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俞萍;;人工智能發(fā)展預測[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愛萍;明喻和隱喻的心理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高保祿;大型復雜機電設備分布式故障診斷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恬;指類思維和指類句[D];河南大學;2011年
5 李香玲;漢語兼語式的語義重合與話語功能的認知語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王征;數(shù)碼交互藝術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大學;2011年
7 席留生;“把”字句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8 黃緬;相鄰關系—漢語反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9 曾莉;非規(guī)約間接否定:作為語用策略的言語行為[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何愛晶;名—動轉(zhuǎn)類的轉(zhuǎn)喻理據(jù)與詞匯學習[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君;基于心理模型語用推理的反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振偎;意象圖式在意義構建過程中的作用[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3 宋洋;隱喻轉(zhuǎn)喻對比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4 王珂;醫(yī)用病床的智能化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5 馬聞生;英語新詞的形成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李方方;翻譯策略二分法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吳欽;體育隱喻理解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張秀云;新聞標題的生成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胡長錦;基于自主依存理論對電影《非誠勿擾》幽默話語的認知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10 武琳晗;現(xiàn)代漢語中“小心X”的認知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板;;“否則”表達的判斷和推理[J];黃山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朱斌;伍依蘭;;“祈使+陳述”型因果復句[J];漢語學報;2008年03期
3 范曉;;論句式意義[J];漢語學報;2010年03期
4 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J];漢語學習;1989年03期
5 陸儉明;語義特征分析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J];漢語學習;1991年01期
6 徐盛桓;成語的生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景士俊;也析“否則句”[J];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8 姜望琪;關聯(lián)理論質(zhì)疑[J];外語研究;2001年04期
9 徐盛桓;話語的含意性[J];外語研究;1996年03期
10 管音頻;;從發(fā)生學角度看語用學[J];外語學刊;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莫運夏;漢語成語典故英譯問題探析[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7期
2 陸榮榮;語用學對翻譯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邢佳;張飛;劉建東;;淺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雙語教學[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33期
4 蒯振華;淺談語境與交際[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李叢禾;關聯(lián)推導中的程序性意義探析[J];外語教學;2003年05期
6 羅靖;論語境對話語中詞匯理解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卜杰民;關聯(lián)—順應語用模式的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唐燕玲;從認知的角度看語境的選定[J];外語教學;2004年03期
9 呂畔;;淺談間接語言的使用[J];語文學刊;2011年04期
10 孫杰;;說“哪x”應答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袁娟;;隱喻認知推理機制的受制變量研究[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2 陳君均;;轉(zhuǎn)喻與話語分析的語用機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錦琴;;洪堡特—辯證的語言觀及其翻譯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劉進才;;語言共同體的形成與方言、土語的規(guī)訓——共和國初期的語言規(guī)劃與作家語言觀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新變[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5 田野;;北京話強調(diào)焦點句音量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周鸞;;記敘文構思的幾種技巧[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王儉波;;商業(yè)、體育比賽及政治三種語篇中常規(guī)隱喻的概念整合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王青海;馬;;池毓煥;李穎;董凌沖;;基于HNC的漢語詞語知識庫改進[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朱文獻;“只有……才”與“只有……就”的用法[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曾莉;非規(guī)約間接否定:作為語用策略的言語行為[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張韌弦;會話含義中規(guī)則性推理的形式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志英;現(xiàn)代漢語特殊否定現(xiàn)象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向勇;漢語歇后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高芳;表現(xiàn)與關聯(lián):廣告文本中的互文性[D];新疆大學;2005年
3 姜凌;動態(tài)語境的認知分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4 周萍;基于位置分布的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屈素娜;語言變異的認知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6 劉英嫻;關聯(lián)—順應模式下謊言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吳瑩;從語用語言學視角看電影幽默[D];東華大學;2007年
8 張雪平;副詞“可”的功能及其來源和演變[D];河南大學;2005年
9 汪文珍;[D];安徽大學;2005年
10 楊晶晶;詩性語言和詩性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577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75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