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非典型被動式“被XX”的句法與語義結構
本文選題:非典型被動 切入點:被XX 出處:《語言科學》2014年03期
【摘要】:文章討論新興非典型"被XX"結構的句法、語義特征及歷史來源并進行跨語言的比較研究。文章認為這種"新生"結構不是一個將不及物動詞被動化的特殊句法結構,而是隱含了使動、意動或施動成分的輕動詞結構。受到被動化的動詞不是XX本身,而是其所隱含的無聲輕動詞。類似的隱含動詞結構也大量見于古漢語、英語等語言;不同的是,現(xiàn)代漢語的"被XX"結構不能還原為主動形式。文章將這一不同歸因于綜合性語言與分析性語言之間的不同,并以"派生時機參數"為基礎的參數理論對此作出解釋。從語言演變角度來看,"被XX"結構在現(xiàn)代漢語的出現(xiàn)反映了語言演變遵循"……綜合→分析→綜合……"的循環(huán)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semantic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emerging atypical "get XX" structure,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ross-languag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new" structure is not a special syntactic structure that passively intransitive verbs. The passive verb is not XX itself, but the silent light verb. Similar implicit verb structures are also found in ancient Chinese,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Bei XX"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cannot be reduced to an active form. This differe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ynthetic and analytical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evolution, the appearance of "Bei XX"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reflects the following language evolution. 鈫扐nalysis. 鈫扴ynthesis. "Circulation mode."
【作者單位】: 哈佛大學語言學系;北京語言大學理論語言學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臺灣國科會講座專題研究項目(NSC102-2811-H-001-017)的資助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資助規(guī)劃一般項目(#TJWW13-014)的支持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鄧思穎;;漢語被動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當代語言學;2008年04期
2 沈陽;司馬翎;;句法結構標記“給”與動詞結構的衍生關系[J];中國語文;2010年03期
3 馮勝利;;輕動詞移位與古今漢語的動賓關系[J];語言科學;2005年01期
4 鄧思穎;;漢語方言受事話題句類型的參數分析[J];語言科學;2006年06期
5 黃正德;;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其句法表現(xiàn)[J];語言科學;2007年04期
6 江藍生;;句法結構隱含義的顯現(xiàn)與句法創(chuàng)新[J];語言科學;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仲儒;;外圍格的論元地位[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解正明;;輕動詞假說與詞典釋義[J];辭書研究;2008年04期
3 蘇莉莉;;最簡方案框架下漢語賓語式“把”字句的推導與生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1期
4 沈陽;魏航;;動結式中動作V1和結果V2隱現(xiàn)的句法和語義條件[J];對外漢語研究;2011年00期
5 梁玉琳;;從論元的角度看東北方言中“整”字的應用[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9年01期
6 張文程;;輕動詞理論的起源[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2年01期
7 馬志剛;;英漢非賓格結構的跨語言差異[J];外國語言文學;2011年02期
8 劉曉林;;論去及物化態(tài)及其類型學意義[J];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2期
9 魏兆惠;張玉翠;;漢語處置式中代詞回指的普遍性、共性和差異性[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劉鴻勇;彭國珍;;漢語中的“使動—被動”式領主屬賓結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許希明;;英語使動句的漢譯變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瓊;;標記詞“給”的句法及語用意義研究[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吉軍;《論語》話題結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朱俊陽;現(xiàn)代漢語雙事件結構衍生關系的被動式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3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仇偉;英語乏詞義結構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步連增;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程麗麗;十八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北京話被動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8 王姝;緊縮及其句法語義后果[D];吉林大學;2012年
9 高蓮花;生成句法框架內的蒙古語動詞及其句法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左雙菊;位移動詞“來/去”帶賓能力的歷時、共時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書華;“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段興臻;施事由字句動詞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孫廣宗;英漢物移動詞對比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裘潔;基于語料庫的形式動詞研究及其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啟示[D];浙江大學;2011年
5 李連芳;印尼學生漢語動結式理解與輸出情況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劉迪;現(xiàn)代漢語“NP(受事)+狀+V”中動句式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7 萬輝;現(xiàn)代漢語中含有準定語的“N1+的+N2”結構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8 許文平;英語母語者漢語非賓格動詞習得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9 劉俊;漢語名源動詞生成的句法—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溫麗婷;英漢序列動詞構式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陽;生成語法及詞庫中動詞的一些特性[J];國外語言學;1996年03期
2 徐杰;兩種保留賓語句式及相關句法理論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3 潘海華;韓景泉;;虛詞there的句法地位及相關理論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6年01期
4 鄧思穎;;漢語被動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當代語言學;2008年04期
5 朱德熙;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J];方言;1979年02期
6 徐丹;北京話中的語法標記詞“給”[J];方言;1992年01期
7 李宇明;陳前瑞;;北京話“給”字被動句的地位及其歷史發(fā)展[J];方言;2005年04期
8 儲澤祥;丁加勇;曾常紅;;湖南慈利通津鋪話中的“兩個”[J];方言;2006年03期
9 石定栩;;“被”字句的歸屬[J];漢語學報;2005年01期
10 鄧思穎;;粵語框式虛詞結構的句法分析[J];漢語學報;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秀蘭;李巧蘭;;從輕動詞理論角度看漢語方言中的“使感結構”[J];蘭州學刊;2007年08期
2 朱行帆;輕動詞和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J];現(xiàn)代外語;2005年03期
3 李杰;;不及物動詞存在句新探[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封世文;楊亦鳴;;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漢語輕動詞及其神經機制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02期
5 解正明;;輕動詞假說與詞典釋義[J];辭書研究;2008年04期
6 梁玉琳;;從論元的角度看東北方言中“整”字的應用[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9年01期
7 歐茹萍;;現(xiàn)代漢語“得”字句研究綜述[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汪國勝;王俊;;從輕動詞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王華;;漢語非賓格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研究綜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1期
10 吳麗英;;領主屬賓句的輕動詞集合并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曉紅;現(xiàn)代漢語形賓結構多維探究[D];山東大學;2013年
2 朱俊陽;現(xiàn)代漢語雙事件結構衍生關系的被動式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3 王家年;漢語vP的優(yōu)選句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高蓮花;生成句法框架內的蒙古語動詞及其句法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王姝;緊縮及其句法語義后果[D];吉林大學;2012年
6 胡偉;英漢復合構詞的分布形態(tài)學研宄[D];南開大學;2013年
7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杰;不及物動詞帶主事賓語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王俊;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翼;復合動詞和及物結構[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樹珍;輕動詞視野下的《世說新語》動賓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劍;漢語中的動詞復制結構[D];湖南大學;2004年
3 朱行帆;漢語“主語—不及物動詞—賓語”結構的輕動詞句法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馨茜;取得義雙賓句的句法結構[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5 蘇迪;動詞復制句結構的生成語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強;論有“把”字句形式的Vi-Va型動結式的最簡句法結構[D];重慶大學;2005年
7 王立德;現(xiàn)代漢語雙賓結構的最簡句法分析[D];湘潭大學;2008年
8 王榮;漢語“NP的VP”結構在句子中的句法語義語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肖蓉;漢語重動結構的最簡方案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趙東升;現(xiàn)代漢語復雜“給”字句的最簡探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本文編號:16666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6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