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時間參照框架下英漢語時間表達的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19 09:53

  本文選題:時間參照框架 切入點:時間表達 出處:《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研究構建了時間參照框架作為理論基礎,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牛津高階英語詞典》、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以及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為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分析時間的認知機制,梳理了英語和漢語中的時間表達方式的異同。 本研究以Levinson的空間參照框架為理論基礎,通過隱喻映射構架了時間參照框架,包括:相對參照框架、內(nèi)在參照框架以及絕對參照框架。相對參照框架以觀察者為參照點,依據(jù)觀察者的視角不同分為兩種情況(1)觀察者面朝過去方向,則過去處于觀察者前方而未來處于后方;(2)觀察者面對未來方向,則過去處于觀察者后方而未來處于前方。內(nèi)在參照框架以時間事件為參照點,早于參照事件的時間事件視為前,晚于參照事件的時間事件視為后。絕對參照框架以絕對固定的時間或地球的自轉公轉為參照點,時間表達客觀。通過對時間參照框架的應用,,本文具體分析了以下英漢語的時間表達方式的認知機制:(1)英漢語中涉及“前/后”概念的時間表達方式;(2)英語的時體概念;(3)漢語體態(tài)的四個標記了、過、著、在;(3)英語的時間狀語從句;(4)日歷的認知理據(jù);以及(5)漢語中和“日”字相關的表達時間的漢字成因。 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三種時間參照框架普遍存在于英漢語的時間表達中,其中,詞匯層面的時間表達方式英漢語存在很多共性,而在語法層面,英語的時這一時間概念是漢語所沒有的;時態(tài)不僅體現(xiàn)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時間順序,更體現(xiàn)了人類對已知現(xiàn)實、即刻現(xiàn)實、可能現(xiàn)實和不可能現(xiàn)實的認知。英漢語中都有體的概念,體的本質(zhì)是描述動作過程的長度,表達了動作在某一過程中的狀態(tài)與階段。英語的體無法和時分割,時體構成句子的雙層結構;完成體常具有現(xiàn)聯(lián)性。漢語的體單獨使用,完成體標志“了”強調(diào)完成,而另一完成體標志“過”強調(diào)過去時間內(nèi)的經(jīng)歷?傊狙芯坷脮r間參照框架分析了英漢語時間表達方式的認知機制,理順了英漢時間表達方式的異同,從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開闊了時間認知方面新的思路。
[Abstract]:In this study, a time frame of reference was construct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including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Oxford High order English Dictionary, and the corpus of the Center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f Peking University. By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of tim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Levinson's spatial frame of reference and metaphorical mapping,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ime frame of reference, including: 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 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and 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 and 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 takes observer as reference point. The observer faces the past direction, the past is in front of the observer and the future is in the rear. Then the past is behind the observer and the future is ahead. The in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takes the temporal event as the reference point, earlier than the time event of the reference event. The time event later than the reference event is considered to be later. The 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 expresses objectivit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 of reference to the absolute fixed time or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he following tempor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 the temporal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ront / back"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concept of tense and aspect in English and the concept of tense and aspect in English. (3)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the English time adverbial clause and calendar; and (5) the Chinese characters' causes of expressing the time related to the word "Japanese" in Chinese. Through the study, we can find that the three time frame of reference exist generally in the time expres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mong which, there are many commonalit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t the lexical level, but in the grammar level,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ime at the lexical level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concept of "tense" in English is something that Chinese does not have; tenses not only reflec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hronological order, but also reflect the human being's knowledge of the known reality, the immediate reality. The concept of aspec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essence of aspect is to describe the length of the process of action, to express the state and stage of action in a certain process. The complete aspect is used alone in Chinese, the complete aspect marks "emphasized" completion, while the other complete aspect marker "emphasizes" the past experience in time.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time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using the time reference frame, and straighten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ime express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us contribut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has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Open up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ime cognition.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4;H1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英漢比較與翻譯研究國際研討會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五次全國學術研討會(征集論文)[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楊自儉;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六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典在四川外語學院舉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01期

3 楊明;王力;;英漢隱喻意義對比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6期

4 曹筱萍;;漢英顏色詞“白”與“white”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及其翻譯[J];南昌高專學報;2008年04期

5 曹瑛;;英、漢語名詞性省略銜接對比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李冰;;英漢對比研究方法必要性的幾點認識[J];河西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7 金花漫;;英漢語“火”詞語的情感隱喻認知[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柳學永;;英漢“眼”的意義對比研究[J];考試周刊;2009年32期

9 龐菊秋;;英漢“憤怒”表達的認知對比[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10 周振峰;;“對比”還是“比較”——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中“對比”和“比較”雜用現(xiàn)象探析[J];華中人文論叢;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柴燕玲;;英漢語序特征的差異分析[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嚴辰松;;英漢語雙及物構式[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陸剛;;漢語連珠四字結構與英語避虛就實的特點[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任誠剛;;“脖子在醫(yī)院里”——從一則漢語招牌的英譯失誤淺析英漢語語用功能的差異[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董雙平;;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s of Animal and Plant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張建理;;英漢“心”的多義網(wǎng)絡對比[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李冰;任海波;;英漢語定語語序的對比分析與外語教學[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嚴辰松;;英漢語雙及物構式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崔秀芬;;英漢語中“不中聽”信息傳達的文化對比[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羅天妮;;英漢語語句聯(lián)接關系的對比及在翻譯中的轉換[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匡漢;母語尷尬[N];人民日報;2007年

2 包麗;外文局領跑英國漢語教材市場[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余冠仕;百名英國中小學校長訪華[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周建華;數(shù)字戰(zhàn)略打造核心競爭力[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5 記者 吳芳蘭 編輯 裘海亮;“新上藥”停牌時間參照“東上” 現(xiàn)金選擇權已無意義[N];上海證券報;2010年

6 丁莉;大師杰作 權威闡釋[N];中國審計報;2003年

7 孫志軍;文化研究視野中的中國留學族群[N];文藝報;2002年

8 丁莉;大師杰作 權威闡釋[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賈鈺;王還教授: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N];光明日報;2002年

10 劉燕玲;中醫(yī)藥教育走向國際化[N];健康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國鋒;英漢位移運動事件切分與表征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張珂;英漢語存現(xiàn)構式的認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王宇弘;英漢語通感認知模式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4 徐英平;俄漢語空間系統(tǒng)多層面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5 王建偉;英漢語中非賓格現(xiàn)象之認知構式角度探索[D];復旦大學;2008年

6 南潮;受事賓語提升的最簡主義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黃瑞紅;程度副詞與動詞的搭配[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8 王凌云;自我面孔識別優(yōu)勢的認知及神經(jīng)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冷曉冬;時間參照框架下英漢語時間表達的認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王麗霞;從文化視角探討英漢語境的搭配手段[D];暨南大學;2003年

3 吳華;英漢天氣詞的情感隱喻對比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4 徐宜良;英漢語中與人體器官有關的習語對比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琳;教師課堂英漢語碼轉換的順應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3年

6 黃玉榮;中國廣告語篇中的英漢語碼轉換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7 代迎春;《駱駝祥子》中水平方位的空間參照框架理論解讀[D];重慶大學;2010年

8 沈路;聽障和聽力正常人群空間域與空間參照框架的交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9 饒萍;PRO照應性約束特征的解釋[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蘭玉;從英漢語的拒絕看禮貌的文化特殊性與文化普遍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3375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63375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bf6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