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寫理論角度解讀胡適的翻譯
本文關(guān)鍵詞:從改寫理論角度解讀胡適的翻譯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改寫理論 胡適翻譯 意識形態(tài) 詩學(xué) 贊助人
【摘要】: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翻譯的迅速發(fā)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翻譯的發(fā)展趨向多元化。翻譯不僅僅局限在語言層面,而是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考查;翻譯并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受到周圍的政治、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從80年代起,以安得烈·勒菲弗爾為代表的操控學(xué)派或文化學(xué)派開始從非語言層面研究翻譯。勒菲弗爾提出了著名的改寫理論。他認為,翻譯就是改寫,所有的改寫,不管它的意圖如何,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xué),并且在一定的社會里以特定的方式操控文學(xué)。改寫理論包括三個制約因素,即意識形態(tài)、詩學(xué)和贊助人。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影響譯者對翻譯的選材、翻譯策略以及翻譯用語。該理論提高了譯者的地位,拓展了翻譯視野。通過這個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翻譯領(lǐng)域中出現(xiàn)的一些并不是特別“忠實”與原文的翻譯,也可以說是原文的改寫。 本文采用改寫理論探析胡適的翻譯。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軍人物。但也許是他的文學(xué)革命光芒蓋過了他的文學(xué)翻譯光芒,他的許多文學(xué)翻譯作品并不是處于文學(xué)的中心位置。胡適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完全的遵循嚴復(fù)的“忠實”的原則。而這一原則在當時是正統(tǒng)的翻譯策略。由于受到中國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胡適在選材方面會傾向于那些宣傳愛國精神,宣揚人格自由獨立,國家自由的作品。翻譯策略方面他融合了直譯和意譯,并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在詩學(xué)方面,胡適倡導(dǎo)了白話文運功,主張白活翻譯,特別是白話譯詩,開創(chuàng)了翻譯的新時代。同時胡適還受到贊助人-陳獨秀、蔡元培等人的影響。他們提供的職位不僅保證了胡適的社會地位,而且給予了經(jīng)濟保障。他們還在學(xué)術(shù)方面支持胡適的主張。所有的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決定了胡適翻譯的風(fēng)格、主題以及方式。 理論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和完善。本文通過改寫理論剖析胡適的翻譯,一方面證實了改寫理論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解釋了胡適翻譯緣何“游離”了“忠實”的原則。
【關(guān)鍵詞】:改寫理論 胡適翻譯 意識形態(tài) 詩學(xué) 贊助人
【學(xué)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046
【目錄】:
- Abstract4-5
- 摘要5-6
- Introduction6-10
- 1 Research background6-7
- 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7-8
- 3 Strueture of the thesis8-10
- Chapterl Literature Review10-19
- 1.1 Introduction of Hu Shi10-11
- 1.2 Hu Shi's translation thought11-14
- 1.3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rewriting theory14-19
- 1.3.1 Manipulation School14-16
- 1.3.2 Cultural turn16-19
- Chapter 2 Rewriting theory and translation19-27
- 2.1 Ideology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20-23
- 2.2 Poe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23-24
- 2.3 Patrona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24-27
- Chapter 3 A study on Hu Shi's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rewriting theory27-46
- 3.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27-29
- 3.2 Analysis of Hu Shi'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29-37
- 3.2.1 Ideology at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29-31
- 3.2.2 Ideology manipulation on Hu Shi's translation31-37
- 3.2.2.1 Hu Shi's choice of the original works31-35
- 3.2.2.2 Hu Shi's translation strategy35-37
- 3.3 Analysis of Hu Shi'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37-42
- 3.3.1 Vernacular Movernent37-39
- 3.3.2 Poetics and its manipulation on Hu Shi's translation39-42
- 3.4 Analysis of Hu Shi'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onage42-46
- 3.4.1 Hu Shi and those journals and publishers43-44
- 3.4.2 Hu Shi and those professionals44-46
- Conclusion46-48
- References48-50
- Acknowledgement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紅順;;意識形態(tài)對“五四”時期文學(xué)翻譯的影響[J];長沙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03期
2 李紅綠;趙娟;;胡適翻譯思想探析[J];外語教學(xué)理論與實踐;2009年02期
3 何紹斌;作為文學(xué)“改寫”形式的翻譯——Andre Lefevere翻譯思想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5期
4 趙俊姝;文學(xué)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角解讀胡適翻譯思想[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5年02期
5 曾文雄;;對翻譯研究“文化轉(zhuǎn)向”的反思[J];外語研究;2006年03期
6 廖七一;胡適譯詩與新詩體的建構(gòu)[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6期
7 陳吉榮;;解析胡適的翻譯思想[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5期
8 姜艷;;論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qū)Ψg本體論的消解[J];上海翻譯;2006年03期
9 張春田;;論五四時期的“易卜生熱”及其文化邏輯[J];石河子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3期
10 蘇華;胡適與都德的《最后一課》[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年02期
,本文編號:6884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68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