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的悲劇性審美精神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03:38
神話像一個甩不掉的民族文化的幽靈一樣,自古及今一直伴隨著人類艱難地行進。中國遠古神話,傳達出了原始初民在同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惡勢力的抗爭中的大無畏精神。面對種種悲慘、苦難、不幸、恐懼和死亡的威脅,原始先民們對自然的異已性和超然性產生了理性的自覺意識,并且以微弱的力量堅忍而不絕望地向生存困境挑戰(zhàn)。悲劇神話中的英雄故事,讓歷代人們從中吸取力量和勇氣,使人類能經歷千難萬險而微笑著走到今天,因此,遠古神話是華夏民族審美精神和文化的根。 中國古代神話由于自身的零碎片斷性,不象古希臘羅馬神話那樣結構完整和敘事宏大,其悲劇性特征也不是那么十分突出。但是,如果從哲學、人類學和美學角度來探討中國神話中的悲劇特征、審美精神及其深刻影響,將會使我們更好地繼承這份遺產,更好把握華夏民族的集體情感和文化心理結構的特征,更理想更完美地處理好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使人成為完善、自由、健康并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從而減少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慘劇的發(fā)生。 沒有變形就沒有文學,只有通過變形,生活真實才能轉換成藝術現(xiàn)象。中國遠古神話以其虛幻性、荒誕性、怪異性與超現(xiàn)實性的奇幻思維,借神話表達出了人們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其中的英雄群像...
【文章來源】: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3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Ⅰ 、 (中英文提要)內容提要(漢英對照)
Ⅱ 、 論文正文
引言: 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
一、 與“神話”和“悲劇性”相關的概念的界定
二、 “失敗中人類的偉大”:原始悲劇與原始崇高
三、 中國遠古神話中的悲劇性特征
四、 悲劇原型對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影響
五、 悲劇精神對后世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思維的滲透
結語: 力的抗爭與美的升華
Ⅲ 、 注釋
Ⅳ 、 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兩種原型觀及其在文學批評中的應用[J]. 猶家仲. 國外文學. 2000(01)
[2]面向21世紀的中國神話研究[J]. 高有鵬. 社會科學輯刊. 1999(03)
[3]試論神話與民族精神結構之關系[J]. 程茜.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1999(01)
[4]盡顯英雄本色——中西神話英雄形象比較[J]. 緱廣飛. 中州學刊. 1999(01)
[5]試論原始神話的文化內涵及藝術魅力[J]. 董華.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3)
[6]中西方神話內涵及其文化傳統(tǒng)[J]. 王毅. 文史雜志. 1998(04)
[7]兩種命運悲劇之比較[J]. 陸力.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3)
[8]“失敗中人類的偉大”——雅斯貝爾斯對悲劇的哲學闡釋管窺[J]. 馬美宏. 藝海. 1998(01)
[9]百年神話研究略論[J]. 潛明茲. 鐵道師院學報. 1997(06)
[10]論中國神話的歷史命運[J]. 趙沛霖.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1)
本文編號:3166763
【文章來源】: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shù)】:3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Ⅰ 、 (中英文提要)內容提要(漢英對照)
Ⅱ 、 論文正文
引言: 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
一、 與“神話”和“悲劇性”相關的概念的界定
二、 “失敗中人類的偉大”:原始悲劇與原始崇高
三、 中國遠古神話中的悲劇性特征
四、 悲劇原型對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影響
五、 悲劇精神對后世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思維的滲透
結語: 力的抗爭與美的升華
Ⅲ 、 注釋
Ⅳ 、 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兩種原型觀及其在文學批評中的應用[J]. 猶家仲. 國外文學. 2000(01)
[2]面向21世紀的中國神話研究[J]. 高有鵬. 社會科學輯刊. 1999(03)
[3]試論神話與民族精神結構之關系[J]. 程茜.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1999(01)
[4]盡顯英雄本色——中西神話英雄形象比較[J]. 緱廣飛. 中州學刊. 1999(01)
[5]試論原始神話的文化內涵及藝術魅力[J]. 董華.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3)
[6]中西方神話內涵及其文化傳統(tǒng)[J]. 王毅. 文史雜志. 1998(04)
[7]兩種命運悲劇之比較[J]. 陸力.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3)
[8]“失敗中人類的偉大”——雅斯貝爾斯對悲劇的哲學闡釋管窺[J]. 馬美宏. 藝海. 1998(01)
[9]百年神話研究略論[J]. 潛明茲. 鐵道師院學報. 1997(06)
[10]論中國神話的歷史命運[J]. 趙沛霖.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1)
本文編號:31667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16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