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立
發(fā)布時間:2021-03-07 22:19
論文從史家立場、敘述聲部與述史方式三方面出發(fā),對中國大陸文學史家編撰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進行歷時性考察,并對大陸外史家編撰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進行分析,力爭梳理出近50年近百部中國當代文學史著的編撰規(guī)律。新中國開始至文革結(jié)束期間屬于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初創(chuàng)期。此時的史家處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撰寫“新中國”文學史,即這時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塑造了“新中國”形象,昭顯了“新中國”性質(zhì)與氣象。“新中國”形象的塑造體現(xiàn)在文學史著注重“新”的歷史起源,“新”的作家作品、“新”的文類以及“新”的文藝方針等方面。文學史文本呈現(xiàn)為政治話語的獨白,書寫方式是社論式寫作,文學史語言具有社論宣告般的權(quán)威性、號召力和激情鼓動性;史家常常使用“我們”的人稱,直接表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批判立場;而能夠體現(xiàn)出互文和多方向釋義的注釋逐步減少,甚至消失。用政治話語的獨白方式書寫“新中國”文學史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時期史家在年齡特征、知識范式、階級認同等方面的特征決定了他們自覺歸依政治話語,從而將自己個人“我”的聲音融合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我們”之中。本時期文學史述史線索是同一的:新中國文學不斷開展兩條路線的斗爭并取得巨大進步。這條述史線...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0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緣起與研究現(xiàn)狀
二、研究對象、研究理論與研究線索
第一章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初創(chuàng)期
第一節(jié) "新中國"文學史
一、"新"的歷史起源
二、"新"的經(jīng)典作家
三、"新"的文類
四、"新"的經(jīng)典作品
五、"新"的文藝政策
第二節(jié) 政治話語的獨白
一、文藝批判的權(quán)威性
二、文本注釋的欠缺性
三、"我們"的人稱
四、自覺認同
第三節(jié) 逐漸激進的述史線索
一、兩條路線斗爭的述史線索
二、不斷取得進步的述史線索
三、新文學史編撰的前鑒
四、史學模式的套用
第二章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建設(shè)期
第一節(jié) 客觀化文學史
一、追尋歷史之真
二、全面反映歷史
三、中年寫史
第二節(jié) 知識話語的獨白
一、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化
二、知識權(quán)威
三、語言客觀化
第三節(jié) 文學史分期的同與不同
一、三分法和四分法
二、不同的兩分法
三、文學史分期的背后
第三章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探索期
第一節(jié) 客觀化、個人化文學史并存竟榮
一、客觀化編撰取得成績
二、個人化編撰精彩不斷
三、新的學人新的范式
第二節(jié) 多聲部
一、多方會談
二、文學史家作為主持人
三、重組真實
第三節(jié) 多元的述史方式
一、多元化的文學史分期
二、多元化的文學史情節(jié)
三、未完成的現(xiàn)代性情節(jié)
第四章 "他者"的文學史
第一節(jié) "他者"的立場
一、文學性
二、知識分子寫史
三、意識形態(tài)性
第二節(jié) 對話體
一、傳播與傾聽
二、對等交流
第三節(jié) "他者"的述史方式
一、反對教條主義
二、重估現(xiàn)代性
三、大陸影響
四、"新的"述史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學的都市與都市的文學——中國文學史有待彰顯的另一面相[J]. 陳平原.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評論卷). 2009(03)
[2]“打通”和“分界”:回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J]. 黃萬華. 理論學刊. 2009(02)
[3]新時期以來當代文學史寫作的缺失[J]. 秦方奇. 理論月刊. 2009(02)
[4]文學史的政治化書寫——中國當代文學史史學反思[J]. 王瑜. 云南社會科學. 2009(01)
[5]“紅色文學史”五十年祭[J]. 黃修己. 炎黃春秋. 2009(01)
[6]機遇、思路與方法——文學史研究與課程教學的對應(yīng)思考[J]. 韓曉.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7]關(guān)于“文革文學”“文學史敘述”的歷史變遷——以五部中國當代文學史為例[J]. 席揚. 廣東社會科學. 2008(06)
[8]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芻議[J]. 陳敢. 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 2008(04)
[9]從文學史對象和范圍的不穩(wěn)定性看電影文學與文學史的關(guān)系——論將電影文學納入文學史之必要性[J]. 楊曙. 小說評論. 2008(S2)
[10]文學史中的趙樹理[J]. 劉旭. 浙江社會科學. 2008(09)
本文編號:3069899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20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緣起與研究現(xiàn)狀
二、研究對象、研究理論與研究線索
第一章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初創(chuàng)期
第一節(jié) "新中國"文學史
一、"新"的歷史起源
二、"新"的經(jīng)典作家
三、"新"的文類
四、"新"的經(jīng)典作品
五、"新"的文藝政策
第二節(jié) 政治話語的獨白
一、文藝批判的權(quán)威性
二、文本注釋的欠缺性
三、"我們"的人稱
四、自覺認同
第三節(jié) 逐漸激進的述史線索
一、兩條路線斗爭的述史線索
二、不斷取得進步的述史線索
三、新文學史編撰的前鑒
四、史學模式的套用
第二章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建設(shè)期
第一節(jié) 客觀化文學史
一、追尋歷史之真
二、全面反映歷史
三、中年寫史
第二節(jié) 知識話語的獨白
一、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化
二、知識權(quán)威
三、語言客觀化
第三節(jié) 文學史分期的同與不同
一、三分法和四分法
二、不同的兩分法
三、文學史分期的背后
第三章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探索期
第一節(jié) 客觀化、個人化文學史并存竟榮
一、客觀化編撰取得成績
二、個人化編撰精彩不斷
三、新的學人新的范式
第二節(jié) 多聲部
一、多方會談
二、文學史家作為主持人
三、重組真實
第三節(jié) 多元的述史方式
一、多元化的文學史分期
二、多元化的文學史情節(jié)
三、未完成的現(xiàn)代性情節(jié)
第四章 "他者"的文學史
第一節(jié) "他者"的立場
一、文學性
二、知識分子寫史
三、意識形態(tài)性
第二節(jié) 對話體
一、傳播與傾聽
二、對等交流
第三節(jié) "他者"的述史方式
一、反對教條主義
二、重估現(xiàn)代性
三、大陸影響
四、"新的"述史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學的都市與都市的文學——中國文學史有待彰顯的另一面相[J]. 陳平原.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評論卷). 2009(03)
[2]“打通”和“分界”:回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J]. 黃萬華. 理論學刊. 2009(02)
[3]新時期以來當代文學史寫作的缺失[J]. 秦方奇. 理論月刊. 2009(02)
[4]文學史的政治化書寫——中國當代文學史史學反思[J]. 王瑜. 云南社會科學. 2009(01)
[5]“紅色文學史”五十年祭[J]. 黃修己. 炎黃春秋. 2009(01)
[6]機遇、思路與方法——文學史研究與課程教學的對應(yīng)思考[J]. 韓曉.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7]關(guān)于“文革文學”“文學史敘述”的歷史變遷——以五部中國當代文學史為例[J]. 席揚. 廣東社會科學. 2008(06)
[8]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芻議[J]. 陳敢. 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 2008(04)
[9]從文學史對象和范圍的不穩(wěn)定性看電影文學與文學史的關(guān)系——論將電影文學納入文學史之必要性[J]. 楊曙. 小說評論. 2008(S2)
[10]文學史中的趙樹理[J]. 劉旭. 浙江社會科學. 2008(09)
本文編號:30698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06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