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茅盾文學獎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22:42
【摘要】: 作為當代中國的“第一文學大獎”,茅盾文學獎既廣泛地反映了近三十年文學的坎坷與曲折,又形成了獨特的、開放的和以新現實主義為主體的茅盾文學獎美學。因此,無論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學制度實踐,,還是從作為“一個國家文學實力標志”的長篇小說體裁:無論是從茅盾文學獎美學內在的本質特征,還是從提升中國的文學形象與實力、加強與世界文學的深刻聯(lián)系,以及從制度、文本到文化對當代文學研究進行本體反思等等方面,茅盾文學獎都值得我們進行嚴謹而深刻的學術研究。 然而,盡管當前對茅盾文學獎眾說紛紜,但是,如果我們細究的話,就會發(fā)現,對茅盾文學獎主要存在著兩極評價,一是過度抬高茅盾文學獎的文學地位,認為它有著價值的“永恒性”,永遠不會貶值,忽略了茅盾文學獎的某些作品的“歷史性”,或者說它們本身所固有的局限;一是過度貶低茅盾文學獎的文學價值,認為它是政治或者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與“純文學”無關,并且由于文學的邊緣化正在趨于“速朽”;還有的論者把茅盾文學獎“娛樂化”,以聳人聽聞的評價或者貌似揭秘的“內幕”進行歪曲或者遮蔽,使之失“真”;以及受限于方法、觀念、視界等等因素,茅盾文學獎研究至今仍不成熟,甚至欠缺與之展開的具有學理深度的“對話”。 鑒于茅盾文學獎研究的某些缺失,如欠缺理性與對學術研究的基本標準之自覺的遵守和認同,欠缺對研究對象生命式的理解與感悟,特別是欠缺把古今中外文學研究方法之自覺地融匯貫通等等,本論文將借鑒接受美學和M·H·艾布拉姆斯的“藝術批評的諸種坐標”觀點,以及韋勒克與沃倫所倡導的文學之“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理論,遵循方法選擇與運用的“還原”、“總體性”和“辯證地批判”等等三個基本原則,采取“綜合創(chuàng)新”方法對茅盾文學獎進行跨對象、跨文化與跨學科研究,力求從三個層面對茅盾文學獎作豐富的闡釋與實事求是的評價。 一是制度層面。黨和國家從宏觀上制定了有關文化政策、措施或者規(guī)定,它們與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及其他社會因素共同構成了當代文學生存的總體環(huán)境,我們稱之為“外部制度”;主辦者專門針對茅盾文學獎所制定的“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是積六屆評獎經驗而成并遂步完善的,它們構成茅盾文學獎的“文學場”,我們稱之為“內部制度”;在兼顧以前的各種“條例”之時,我們主要還是以“修訂稿”作為論述對象。它包括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評選內情”、“思想內涵”、“現實主義審美領導權”以及“經典觀”等等義域。這些“內部制度”具有“軟性”的引導功能,它們方方面面地影響著茅盾文學獎,并策動著茅盾文學獎美學的形成。 一是“文本-美學”層面。這主要是指:茅盾文學獎盡管文本互不相屬,但都有著內容的“互文性”,在藝術特征方面也具有某種宏觀的“整體性”。當然,它們是開放而非封閉的。不斷地吐故納新;是動態(tài)而非靜止的,維持著某種異態(tài)的平衡;逐 漸趨向于深刻的內在化而非表象式背離,體現出雖具多樣但又有若干共性的美學追求。從總體性來看,茅盾文學獎主要通過題材的傾斜呈現,民族靈魂的發(fā)現與重鑄之文學主潮,包括全知視角、正面價值、新現實主義與史詩傳統(tǒng)等等具有原則意義的“基本敘事”因素,以及共同的思維精神——它們構成了茅盾文學獎美學的“基礎”。從類型性來看,茅盾文學獎主要通過農村小說與鄉(xiāng)土意識、改革小說及其精神變遷、歷史小說及其敘事觀念,以及張潔從《沉重的翅膀》到《無字》的“文學轉型”等等方面豐富、補充了茅盾文學獎美學的現代內涵。從個體性來看,在茅盾文學獎美學的宏大結構之中,一些文本以其杰出的藝術成就而使之增色;筆者在論文之中為它們作了深入的“文本細讀”,如《平凡的世界》深度的價值取向、《白鹿原》深厚的悲劇意識、《長恨歌》深刻的生命倫理、《張居正》獨特的敘述哲學、《塵埃落定》豐富的想象詩學等等,從而進一步完善茅盾文學獎美學。這些內容構成了茅盾文獎美學的主體與基本框架。 一是“比較—美學”層面。我們把茅盾文學獎與世界“第一文學大獎”——諾貝爾文學獎比較的話,會發(fā)現它們既有若干的認同途徑或者共性,但也存在著不少突出的障礙和缺失,如《靜靜的頓河》與《戰(zhàn)爭與人》深在的精神聯(lián)系、《大街》與《芙蓉鎮(zhèn)》的國家形象詩學、《約翰·克利斯朵夫》與《白門柳》的知識分子形象、《開羅三部曲》與《茶人三部曲》的敘述同構關系等等。通過這些比較,我們可以認為,茅盾文學獎與世界文學是相通的,盡管它還有著種種的不足甚至缺陷,但在主要方面,它在不斷地跟進與融合世界文學,并在不斷地對話與交流中建構著自己的詩學特色。我們深信,在攀向高峰的途中,盡管還會有困難重重,但它將在世界文學的格局中,代表著當代中國文學成為不可或缺又風格獨具的一極。 最后,對茅盾文學獎進行展望,隨著當代中國文學的成熟及與世界文學融合的加快,茅盾文學獎將更為全面地體現出華語性、人文性與經典性,并將具備著世界意義。當然,任重道遠,這是需要我們大家及社會的不懈與共同努力。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7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俊杰;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表現[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虹;茅盾文學獎評獎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洪偉;新時期長篇小說中的地域文化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余雪霽;欲望書寫:路遙作品解讀[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旭;論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現實主義特質[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8250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8250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e53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