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與五四時期的美學嬗變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6.6;K26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裕娟;陶許娟;;淺談《新青年》與其所建構的公共領域[J];新聞世界;2011年08期
2 陳曄;;《新青年》在場域“斗爭”中的資本占位[J];名作欣賞;2011年23期
3 蓋超;;杜琪峰黑幫電影中獨特的敘事模式[J];語文學刊;2011年09期
4 李楠;姚遠;;生物進化論經(jīng)由《新青年》在近代中國的傳播[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趙亞宏;;《新青年》廣告多元意義的承載[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6 陳方競;;“讀者論壇”:《新青年》一個不可忽略的言論空間[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劉紅;;陳獨秀與五四新文化運動[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衛(wèi)威;;從《新青年》到《新潮》——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生的歷史背景[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2 張敏;;《新青年》倫理關懷與當時社會失范的關系[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陳方競;;“橫行與標點”:《新青年》新文化倡導的一個并非輕松的話題[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葉孟魁;;瞿秋白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思想的全面提出——析《〈新青年〉之新宣言》[A];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10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邱雪松;;20世紀初葉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出版的關系演變考[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6 陳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瞿秋白與毛澤東新聞觀比較[A];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10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吳鳳鳴;;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為紀念他誕辰120周年而作[A];“中國區(qū)域地質調查歷史的回顧暨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吳鳳鳴;;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A];地質學史論叢(5)[C];2009年
9 胡軍;;中國現(xiàn)代科學思想史上的《科學》雜志[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10 劉克敵;;晚年林紓與新文學運動[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朱俠;人民出版社再次影印《新青年》全本[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2 圣子;《新青年》想說什么[N];中國文化報;2005年
3 記者 廖靖文 文遠竹;《新青年》首發(fā)中文《國際歌》[N];廣州日報;2011年
4 李江波;《新青年》[N];光明日報;2011年
5 張化冰(新聞所);從《新青年》作者群的分裂看五四時期的思想探索[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6 歐陽哲生;《新青年》編輯路向的演變和同人之誼[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7 李應和;《新青年》簡介[N];中國檔案報;2002年
8 張寶明;《新青年》與現(xiàn)代中國民主、科學精神的生成[N];光明日報;2005年
9 賈茜;突出娛樂本色 放大娛樂元素[N];中華新聞報;2004年
10 王得后;劃時代的《新青年》[N];北京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玲華;《新青年》反“傳統(tǒng)”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胡明宇;預告、呈現(xiàn)、揭示[D];蘇州大學;2012年
3 鄧金明;從《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靜;《新青年》雜志話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亞宏;《甲寅》月刊與中國新文學的發(fā)生[D];吉林大學;2008年
7 胡榮;中國現(xiàn)代先鋒文藝研究:1919-1935[D];復旦大學;2008年
8 岳凱華;五四激進主義的緣起與中國新文學的發(fā)生[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宗靈;媒介與學生:思想、文化與社會變遷中的《學生雜志》(1914-1931)[D];復旦大學;2011年
10 莊瑩;少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學生形象流變(1895-1945)[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曉琛;《新青年》與五四時期的美學嬗變[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晏洋;從傳播學解讀《新青年》[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鐘磊;《新青年》與五四啟蒙文學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學院;2011年
4 張少波;從《新青年》看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中國道路[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5 張連成;論《新青年》文學色彩之流變[D];湖南大學;2010年
6 杜波;《新青年》與“五四”新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鑫;回眸世紀之爭:五四時期《新青年》舊戲論爭的文化反思[D];蘇州大學;2011年
8 張瑞花;走進五四“發(fā)舒意見”的時代論壇[D];汕頭大學;2010年
9 胡亞婷;文化啟蒙之師[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丁燕燕;《新青年》與“白話文學運動”[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930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9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