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實驗與現(xiàn)實的實踐——從W.P.A計劃和百分比藝術條例看美國公共藝術
[Abstract]:The economic crisis in 1930s touch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American public art as the carrier of the thought of realizing social change. It carried out visual dialogue and spiritual interaction with the public in the form of public art, showing its unique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Whether in the aspect of national policy, or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realistic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 concept, public art, with its unique intera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practices the exploration of balancing this pluralistic spiritual demand. Practice the direction of art to serve the people.
【作者單位】: 湛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分類號】:J171.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培培;;藝術作品里可見中的不可見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2 王晉兵;;“80后”的藝術表達[J];才智;2011年11期
3 周海峰;;擬像·合成·互動——新媒體藝術的美學思考[J];電影文學;2008年16期
4 魏琴燕;;尋找自我的個性表達[J];大眾文藝;2011年04期
5 楊鴻斌;;淺析裝置藝術與現(xiàn)代科技的結合[J];華章;2011年12期
6 張懿;;果殼的快樂——論歐洲繪畫的自由精神[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矯蘇平;馮娜作;;當代建筑領域的交互創(chuàng)作[J];華中建筑;2008年10期
8 肖豐;任建軍;;中國方式:中國當代藝術一個現(xiàn)實的文化策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9 余柏英;民族心理是中西藝術交融的底蘊——解讀郎世寧西法中國畫的獨特風格[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10 矯蘇平;;觀念藝術與當代建筑[J];建筑師;2008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明亮;北京798藝術區(qū):市場語境下的田野考察與追蹤[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毅;論木雕在室內(nèi)環(huán)境中的運用及裝飾性[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2 姜黎黎;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及其大陸藏家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3 孫鳳娟;當代中國女性美術中的生存焦慮[D];河南大學;2011年
4 曹q;中國當代油畫中的“性圖像”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龔光亞;沉默的告白[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龐彥;“詩意的棲居”[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袁鳳;現(xiàn)成物的解讀[D];汕頭大學;2011年
8 肖寶云;喻紅油畫作品人物與背景并置呈現(xiàn)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9 梁寧;網(wǎng)絡交互式藝術生產(chǎn)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肖涵天;當代休閑會所室內(nèi)設計中情感體驗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K卉;包林談公共藝術[J];雕塑;2005年04期
2 劉雨;澳大利亞公共藝術家理查德·古得溫訪談錄[J];裝飾;2003年10期
3 鐘嵐;試析公共藝術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年04期
4 任永剛;公共藝術在城市交通環(huán)境中的應用[J];裝飾;2005年02期
5 熊瑛子;;公共藝術用材思考[J];美術界;2008年01期
6 李秀勤;公共藝術的基礎結構——在當代文化氛圍中對公共藝術的思考[J];新美術;2002年04期
7 馮原;空間政治與公共藝術的生產(chǎn)[J];美術觀察;2003年07期
8 徐誠一;公共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葉鳳華;葉正華;;公共藝術的保護與發(fā)展[J];藝術界;2007年03期
10 劉勇;;簡述中外公共環(huán)境藝術的發(fā)展[J];美術大觀;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賀;;謙謙藝術——隱藏于稻田景觀中的藝術[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永濤;;論公共藝術和公民意識教育[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3 彭杰;;論公共藝術在2008年北京奧運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運用[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程宏宇;;南通城市文化與公共藝術建設[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5 楊曉;;當代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與城市大眾文化[A];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03/2004]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陳振羽;朱子瑜;;城市公共藝術在城市設計中的規(guī)劃實踐[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何征;;陶藝歸真,返于環(huán)境——有感于陶藝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位置[A];《中國陶瓷藝術設計發(fā)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劉俐;;從公共藝術視角前瞻21世紀徐學發(fā)展[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9 吳宜夏;趙福生;張烈;;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公共設施方案意向[A];2007中國風景園林高層論壇:風景園林新亮點——北京奧運公園有關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周進;;歷屆世博會里的公共藝術[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堅;城市需要什么樣的公共藝術[N];美術報;2001年
2 鄒文;公共藝術管理制度亟待完善[N];人民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許淵;讓藝術融入公共生活[N];臺州日報;2009年
4 本報見習記者 范昕;廣告牌上的公共藝術 我們有多少路要趕[N];文匯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張楠;公共藝術要“多數(shù)優(yōu)先”[N];工人日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張聆聽;公共藝術,讓城市更美好[N];臺州日報;2010年
7 鄒文;北京亟待為公共藝術整容[N];文藝報;2002年
8 陳履生;只有公眾執(zhí)掌公共藝術的話語權才能反映公共藝術的本質(zhì)特點[N];文藝報;2004年
9 杜大愷;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N];中華讀書報;2008年
10 美周;公共藝術不要特權[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欣;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2 張琦;南張樓公共藝術調(diào)查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3 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4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5 蔡順興;數(shù)字公共藝術的“場”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6 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郭公民;藝術公共性的建構:上海城市公共藝術史論[D];復旦大學;2009年
8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9 白伊達;可持續(xù)的公共藝術—重造城市環(huán)境[D];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10 殷雙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寧;中國傳統(tǒng)裝飾圖案與公共藝術的結合與運用[D];重慶大學;2010年
2 向穎;對立的思考[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3 房婷婷;新媒體條件下公共藝術中的互動形式探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葛筠;場所·主題與整體性[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5 熊若蘅;當代公共藝術的文化內(nèi)涵研究[D];東華大學;2005年
6 姚遠;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在現(xiàn)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7 程虎;當代重慶城區(qū)公共藝術解讀[D];重慶大學;2004年
8 伍清輝;詩意安居:居住區(qū)公共藝術整體設計[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9 郭曉穎;公共藝術視角下藝術與大眾的互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麗;反思與發(fā)展——從材料的角度談玻璃裝飾藝術[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4940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9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