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接受活動中的“家族相似”
本文選題:“家族相似” + 文學接受。 參考:《江海學刊》2010年03期
【摘要】: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 blance)理論。當借用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論,來考察文學接受活動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文學接受活動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家族相似"。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已經(jīng)注意到了文學接受活動中"家族相似"現(xiàn)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萊爾馬赫、狄爾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問題;而"審美移情說"、"心理距離說"、"俄狄浦斯情結"、"同形同構說"都不同程度地隱含著"家族相似"。中國古代也有關于文學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論述。文學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讀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間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讀者(包括批評者)和作者之間的相似性。文學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帶來了批評中的"偏袒"。
[Abstract]:Wittgenstein put forward the (family resem blance) theory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philosophical study. When we use Wittgenstein's theory of "family similarity" to examine literary acceptance, we can find that there is also obvious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Plato in ancient Greece had noticed the phenomenon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Kant's "common sense" and Schleimacher's "commonality" and Dilthey's "commonality" are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family similarity"; "aesthetic empathy",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edipus complex" and "isomorphism" all imply different degrees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also a discussion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The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can b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or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eader (including the critic) and the author. The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also brings about "favouritism" in criticism.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體驗式批評研究”(項目號:09YJA751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姚愛斌;康德、叔本華崇高論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6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7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宛小平;;以中國傳統(tǒng)智慧會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學思想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陽安;;宋元蒙學識讀寫教學理論與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學史論叢(4)[C];2002年
10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U,
本文編號:210347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10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