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立象盡意之認知語言學理據
本文選題:意象 + 意象圖式; 參考:《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01期
【摘要】:"立象盡意"雖源于《易經》,但卻不是國人特有的表情達意方式,而是人類之認知共性。從認知語言學視角看,"立象盡意"實質上就是以意象、意象圖式表征主體的認知與情感,其根據在于意象、意象圖式之心理可操作性。就意象、意象圖式之心理操作方式而言,"立象盡意"主要有直接與間接兩條途徑。直接立象盡意即直接選取特定物"象",寄托情思,表征認知;間接立象盡意即通過隱喻,將意象、意象圖式從一認知域投射到另一認知域,給人啟迪與遐想,或者通過轉喻,讓源域意象、意象圖式為目標域提供心理可及。
[Abstract]:Although it originated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it is not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Chinese people, but the cognitive commonness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essence of "setting up the image to do meaning" is to represent the cognition and emotion of the subject by image and image schema, which 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maneuverability of image and image schema. As far as image and image schemata are concerned,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direct and indirect. The direct meaning of setting up an image is to directly select the "image" of a particular object, to place one's feelings on the other, and to express cognition; the indirect idea is to project the image and the image schema from one cognitive field to another through metaphor, giving people inspiration and imagination, or metonymy. Let the source domain image and image schema provide psychological accessibility for the target domain.
【作者單位】: 玉林師范學院外語系;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
【分類號】:I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汪振城;視覺思維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理論解讀[J];學術論壇;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張志宏;董粵章;;習語演進的認知詮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王揚;語用預設的特征及其認知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任風雷;;隱喻意識,隱喻能力和二語習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語用層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圖式理論在語篇閱讀中的作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朱寧;陳潔;;“Head”語義擴展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8 鄧莉;隱喻對語義變化的闡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李麗君;基于人體外部器官的英漢情感習語比較[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10 王霜梅;漢語定中短語轉喻探微[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語義結構和語用功能[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2 胡憚;李春玲;;概念變體及其屬性的描寫[A];中國計算技術與語言問題研究——第七屆中文信息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默凡;現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樊中元;現代漢語一名多量現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潘文;現代漢語存現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春玲;弱智兒童語義加工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解海江;漢語編碼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向花;時間在英漢詞匯中的隱喻表征[D];浙江大學;2002年
2 師璐;從認知角度看空間隱喻[D];河南大學;2002年
3 聶新艷;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學中的文體效果[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4 周江源;言語理解的認知分析[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5 于秋;諺語理解綜觀[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張一寧;模糊及其語用功能[D];長春理工大學;2002年
7 張葳;轉義及形象性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8 嚴先慧;關聯與言語幽默理解[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明宏;從認知角度對空間方位詞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10 黃澤火;語法隱喻[D];江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薔;;初探《狼圖騰》英譯本中的意象圖式運作[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2 彭振川;王晶文;;意象重構與詩歌翻譯[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李曉莉;袁晶;;基于意象圖式的唐詩隱喻解析——以《芙蓉樓送辛漸》及其英譯文為例[J];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4 王麗;;通感表象與意象析論——以兒童藝術通感現象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11期
5 任慶梅;;文學隱喻的認知心理基礎詮釋[J];齊魯學刊;2006年04期
6 劉晶;邵志洪;;“前”“后”的意象圖式及其在《登幽州臺歌》中的翻譯[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S2期
7 賈紅霞;;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的意象圖式視角——李清照《一剪梅》英譯本對比分析[J];長城;2011年08期
8 李慶杰;姜海燕;關晶晶;陳國新;劉洋;馮曉蕾;;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幽默翻譯[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S4期
9 孟宏黨;;詩歌語言的認知解讀[J];名作欣賞;2009年24期
10 于敏;;用概念整合理論解讀詩歌隱喻[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崔薔;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狼圖騰》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洋;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下的《圍城》幽默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燕;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詩經》隱喻的英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蕾;英語抒情詩歌漢譯中應用概念域和理想化認知模式的可能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429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4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