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感覺論》與20世紀80年代的理論轉型
本文選題:《藝術感覺論》 + “結構-功能”模式; 參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摘要】:楊健民的《藝術感覺論》具有新時期文論的一系列典型特征。此書的論述主題、結構模式及其從內到外的整體更新使其文論理念更有張力,具體包括主體的個體性、創(chuàng)作者心理空間的發(fā)現、"結構—功能"模式等三個方面。該書在闡述過程中已經有意識將新時期爭論的對立面統合起來,并用有效的辯證回應人們對這些時髦新事物的質疑和責難。
[Abstract]:Yang Jianmin's Theory of artistic sensation has a series of typical features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period. The theme of the book, the structural model and its overall renewal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make its literary theory more tensional, including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subject, the discovery of the creator's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the "structure-function" model. The book has consciously combined the opposites of the new period controversy in the process of elaboration, and has responded effectively to the doubts and censure of these fashionable new things with an effective dialectical response.
【作者單位】: 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分類號】:I0-0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陶東風;;文藝學知識的重建思路[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4 陶東風;文學經典與文化權力(上)——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文學經典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葉虎;20世紀后期中國文學思潮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趙淳;話語實踐與文化立場[D];四川大學;2006年
3 連敏;《詩刊》(1957-1964)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葛卉;話語權力理論與90年代后中國文論的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者凌;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黎波;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啟蒙話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源;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芻議[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曉芳;八十年代審美文論批判[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黃文祥;劉再復“文學主體性”理論回眸[D];蘇州大學;2004年
4 劉卿霞;從“人生藝術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D];暨南大學;2006年
5 余艷;“走向文化詩學”與“走向文本社會學”之辨[D];南昌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037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00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