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藝術理論論文 >

神性與詩性:東巴藝術的生存空間與藝術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18-05-20 06:58

  本文選題:東巴藝術 + 神性。 參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摘要】:東巴藝術是納西民族創(chuàng)造的藝術奇珍和重要的世界文化記憶遺產(chǎn),它源于納西民族的宗教信仰——東巴教。作為一種帶著原始意味的宗教,東巴教是以自然神為中心的多神教,其神靈鬼怪多達2400多個,這就決定了東巴藝術的宗教色彩和神性生存空間。由于沒有現(xiàn)實的藍本,也就決定了這些洋洋大觀的神靈鬼怪形象的塑造帶有非理性的性質(zhì),東巴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一種典型的"詩性"創(chuàng)造。首先,他們以"萬物有靈觀"作為思維基礎;其次,其創(chuàng)作以超乎尋常的想象、鮮明的情感傾向和略貌取神的大寫意為特征。而東巴文,既是文字,又是東巴藝術的組成部分,它處于文字發(fā)展的童年期,其永遠的象形意味彌漫著詩情畫意,是一種"詩性"文字。本文還從地理優(yōu)勢、民族性格和宗教情懷等三個方面探討了東巴藝術神性空間和詩性表現(xiàn)的文化原因。
[Abstract]:Dongba art is an artistic treasure created by Naxi nationality and an important world cultural memory heritage. It originates from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Naxi nationality-Dongba religion. As a religion with primitive meaning, Dongba religion is a polytheistic religion centered on natural gods, with more than 2400 gods and ghosts, which determines the religious color and divinity living space of Dongba art. Because there is no realistic blueprint, it is decided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se grandiose gods and ghosts has an irrational nature, and Dongba's artistic creation is a typical "poetic" creation. First of all, they take "animism of all things" as the thinking basis; secondly, their cre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extraordinary imagination, distinct emotional tendency and spiritual freehand brushwork. Dongba language, which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but also the component of Dongba art, is in the childhood period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its everlasting pictograph is permeated with poetic and picturesque character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easons of Dongba's artistic divinity space and poetic expre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religious feeling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東巴藝術的多重文化屬性與藝術創(chuàng)新(11YJA760006)
【分類號】:J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于長江;神性與美——東巴文化及其對當代人的啟示[J];藝術評論;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蔚;;天地元聲:詩的原初生命形態(tài)[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趙羽西;;中西方園林中植物配植的分析與比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21期

3 黃錫全;;燕刀“■”字新解[J];安徽錢幣;1996年01期

4 陳育德;;生態(tài)美學與“美的規(guī)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李豐娟;;試論東巴文化中的鬼魂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8期

6 陳靈;;傳統(tǒng)的追尋與重建——論沈從文《神巫之愛》中的巫楚文化演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7 王炳社;;形式思維與藝術創(chuàng)造[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8 梁中效;;論屈原的夏文化情結[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雷文彪;;論維柯《新科學》中的“詩性邏輯”之“邏輯”[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劉剛;宋玉作《招魂》說新證[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春梅;;佤族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控制[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張巖;;文化的憂郁——以南溪村寨喪葬禮儀的變遷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3 王珂;;論葉維廉的詩形觀及創(chuàng)作實踐[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萬全文;;楚國銅鏡略論[A];全國第七屆民間收藏文化高層(湖北 荊州)論壇文集[C];2007年

5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沈陽;;論“神仙思想”在漢畫舞蹈身體語言上的體現(xiàn)[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古風;;20世紀中國古代美學研究方法反思[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楊利民;;內(nèi)蒙古動漫產(chǎn)業(yè)的文化資源及發(fā)展取向[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9 李樹榕;;藝術是“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嗎?——對藝術本質(zhì)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10 李丕顯;;后實踐美學析疑[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隋曉荻;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與傳記中的事實與虛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褚連波;湘西文化與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何圣倫;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雪梅;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音樂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肖建喜;隱喻對針灸學經(jīng)典理論建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納西族東巴經(jīng)[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2 趙興文;東巴音樂簡述[J];民族藝術研究;1992年04期

3 林向簫;;東巴經(jīng)與納西族文學的關系[J];山茶;1982年03期

4 張文凌;文化活在我們的村莊里[J];中國民族;2003年05期

5 楊福泉;論少數(shù)民族本土文化傳人的培養(yǎng)——以納西族的東巴為個案[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王鐵生;;麗江塔城納西東巴音樂的種類及形式[J];云嶺歌聲;2005年01期

7 孔明玉;;納西東巴經(jīng)及其研究價值[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8 和繼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館藏東巴經(jīng)跋語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鄧章應;;從東巴經(jīng)正文所述地名判斷經(jīng)書所屬地域[J];淄博師專學報;2012年01期

10 鄧章應;;從東巴經(jīng)跋語看東巴教經(jīng)典的傳承[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佳;;東巴經(jīng)中與“茶”有關的常用語用字分析[A];2010年重慶市語言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毛龍發(fā);;納西族東巴經(jīng)對病因的認識[A];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首屆研討會論文匯編[C];1996年

3 馬文麗;;論納西東巴經(jīng)的譯注模式[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鄭長麗;;東巴經(jīng)中的“寫”字用字分析[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5 和曉蓉;和繼全;;麗江東巴宗教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反思[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李曉亮;;東巴后人今安在——以南溪村調(diào)查為例[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7 和志武;;納西族古文字概況[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8 和發(fā)源;;從東巴經(jīng)書的記載看納西族古代婚姻家庭的演變[A];民族學研究第八輯[C];1986年

9 和發(fā)源;;納西族圖畫象形文字的起源問題[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10 姜竹儀;;納西族的象形文字[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世紅;東巴古籍文獻:保護在行動[N];中國民族報;2005年

2 本報實習記者 池玉璽;東巴造紙技藝:在市場擠壓下面臨困境[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王躍平 玲子;東巴古籍列入世界記憶遺產(chǎn)[N];云南日報;2003年

4 黃曲;東巴·白水臺·二月八節(jié)[N];中國文物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唐紅麗;加強國際學術合作 推進東巴古籍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楊福泉;東巴:納西族的宗教專家和藝術家[N];中國民族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唐紅麗;探訪東巴:納西族的民間“智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宋鴻軍;難得一見的東巴紙明信片[N];中國集郵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雷新;東巴經(jīng)典:搶救正在消失的記憶[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10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喻遂生;東巴經(jīng)的解讀已成為學科發(fā)展瓶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廖冬梅;節(jié)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志軍;東巴視覺藝術符號的特征分析及其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2 鄭長麗;《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跋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3 舒勉;市場轉(zhuǎn)型中的當代東巴群體分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楊亦花;白地和志本東巴家祭祖儀式和祭祖經(jīng)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張維維;納西東巴古籍《祭署·神鵬與署斗爭的故事》語言文字及其經(jīng)書形制諸領域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3年

6 李佳;《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祝福語用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劉麗偉;納西族東巴繪畫的形式解讀[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習曉耀;納西族東巴口述文獻的采集、整理與保護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9 莫俊;納西東巴經(jīng)《九個天神和七個地神的故事》字釋及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陳霞;納西東巴經(jīng)《恩恒尼汝、高勒高趣的故事》字釋及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136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9136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f39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