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經(jīng)思想引入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發(fā)展
本文選題:禪經(jīng)思想 切入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出處:《求索》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漢代,禪經(jīng)思想由印度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碰撞與交融。于是,禪學在推動中國藝術文化發(fā)展進程的同時,也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與禪經(jīng)有關的造物藝術品大量出現(xiàn)。魏晉以來,數(shù)量眾多、形式多樣的禪經(jīng)造物與裝飾藝術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題材與藝術表現(xiàn)形式,折射出中國藝術設計史和中外文藝交流史的發(fā)展脈絡。從這一意義上講,將禪經(jīng)藝術納入中國藝術史的研究范疇,不僅可以拓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視野和范圍,同時也將為研究中國藝術民族風格提供重要理論依據(jù)。
[Abstract]:Since the Han Dynasty, the thought of Zen Classics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India, and has been in constant collision with and blending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Z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Z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sinc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creation and decorative art of Zen Sutra has greatly enrich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em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I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and design and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is sense, bringing the art of Zen Sutra into the study category of Chinese art history can not only broaden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scop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tyle of Chinese art.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J12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都通;;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粹主義的重現(xiàn)[J];美術界;2011年08期
2 吳安宇;;并非風雅的游藝之旅[J];中華文化畫報;2011年08期
3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J];雕塑;2011年03期
4 華亭;;“上海灘”如何走向世界[J];世界博覽;2011年15期
5 曹順慶;羅富明;;“失語癥”與中國文論的“話語轉換”[J];紅巖;2011年S2期
6 趙啟昌;辛霞;;邱玉林與張濟海聯(lián)袂創(chuàng)作精品紫砂壺進行拍賣——拍款全部用于封龍山漢碑恢復啟動基金[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1年01期
7 王丹;;淺析莎翁十四行詩的三個漢譯本[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8 胡應明;柳隱溪;;楚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定位及其對當代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J];藝術百家;2011年04期
9 馬明奎;;對于“隱含作者”的反思與重釋[J];文學評論;2011年05期
10 劉文婷;;從“三美論”視角淺析中國古代青樓詩人詩詞翻譯——以柳如是詩詞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燕;;《涉江》英譯研究[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純菲;;火鳳冰棲——中國文學女性主義倫理批評[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熊兆飛;;文化差異下的中國色彩[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許雨濃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武沛;;徘徊于兩性之間的美——解讀藝術作品中“中性”身體的符號[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6 楊芳;李莉婷;;當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青、藍色彩的心理認知與情感價值回歸[A];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應用——海峽兩岸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高星;;轉瞬即逝的現(xiàn)代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先鋒”藝術家后期轉型現(xiàn)象評析[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8 張曼;;從翻譯看張愛玲的中西文化觀[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彭吉象;;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曾艷兵;陳秋紅;;錢鍾書《圍城》與卡夫卡《城堡》之比較[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樓宇烈;藝術要有鮮明的社會倫理內(nèi)容[N];中國藝術報;2007年
2 鄧楠 陳仲庚 伍建華 楊增和 周甲辰 羅媈;“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作家精神尋根”[N];文藝報;2005年
3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彭吉象;創(chuàng)建學科體系 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N];中國藝術報;2008年
4 黎瓊;巨幅國畫《大唐盛世》入藏索菲特[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楊競;工藝之外,還差什么[N];遼寧日報;2007年
6 牛欣煒;市場缺口中找尋成長股[N];北京商報;2007年
7 李明海;冷靜面對鼠年賀歲金條上市[N];中國藝術報;2007年
8 連偉;中國書畫 引領藝術品投資市場的風向標[N];消費日報;2007年
9 本報駐法國記者 廖先旺;《云南映象》探索商演新路[N];人民日報;2006年
10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研究員 徐珂;打造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精神支柱[N];中國藝術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徐立錢;穆旦與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2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3 陳可培;偏見與寬容 翻譯與吸納[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龍泉;解構主義翻譯觀之借鑒與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王俊虎;夢想在泥濘中放飛:自由·自覺·自卑·自毀[D];蘭州大學;2008年
6 陶麗霞;文化觀與翻譯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陳立華;用戲劇感知生命[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趙新林;Image與“象”——中西詩學象論探源[D];四川大學;2005年
9 于在照;越南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比較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萍;林語堂的文化身份與翻譯活動[D];河海大學;2007年
2 張鐮;從悲劇的文學表現(xiàn)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悲劇意識[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黃向前;當代藝術中中國傳統(tǒng)符號的運用與演繹[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4 吳鋒;現(xiàn)代新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于永森;論豪放[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鄧娜;審視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造[D];西南大學;2007年
7 高麗;淺論和諧美的靈魂[D];山東大學;2009年
8 楊彥玲;?思{和白先勇小說中的時間意識比較[D];鄭州大學;2006年
9 曾爾奇;試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分析林語堂翻譯理論與實踐[D];蘇州大學;2006年
10 崔紅文;理性與信仰視域下的中西藝術精神[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233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62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