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命題與符號表征再探
本文關鍵詞: 日常生活審美化 “泛藝術化” 美學反思 符號表征 出處:《當代文壇》2009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論文對"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學界流行話語進行了甄別,建議以"日常生活泛藝術化"取而代之。同時,從符號學的角度,對中國當代文化中異常突出的"日常生活泛藝術化"實踐的表征,進行了描述與簡析。
[Abstract]:The thesis discriminates the popular discourse of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nd suggests to replace it with "pan-artistry of daily lif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actice of "the pan-artistry of daily life", which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作者單位】: 宜賓學院中文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日常生活‘審美化’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反思”[課題編號08SA002]系列論文之一
【分類號】:J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路,高遠;“黃花”=“yellow flowers”?——從一例中詩英譯看將互文性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劉自匪;語言形象的生成與實現(xiàn)[J];北方論叢;2002年03期
3 李紅秀;審美的距離 悠遠的韻味——解讀卞之琳的《斷章》[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夏德勇;現(xiàn)代小說文體變遷的形式及其文化語境[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劉自匪;藝術語言論綱[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12期
6 申開敏;跨文化語言交際的符號學闡釋[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丁咪咪;從符號學的角度看意象派詩[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唐偉勝;從《阿Q正傳》看引語形式的漢英轉(zhuǎn)換策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9 夏日光;視覺詩藝術符號的三度根據(jù)性[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鄭洋;;《蒹葭》意象的符號學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瓊英;魯迅作品語言歷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談鳳霞;“人”與“自我”的詩性追尋[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隋少杰;文化傳播與藝術的機制性生成[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一果;歷史·革命·人——關于“十七年”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D];蘇州大學;2001年
2 費國萍;符號學在翻譯領域的歷史性擴展[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學萍;文學翻譯的符號學視野[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4 肖鋒;論敘事作為修辭[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雅娟;從社會符號學的角度看英語雙關語的翻譯[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根云;《莊子》變形藝術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乃沃;家具造型設計符號系統(tǒng)初探[D];中南林學院;2005年
8 邱蔚華;莊子人生美學視野下的《莊子》形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英;論李商隱詩歌與唐宋婉約詞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崔素花;《水滸傳》沙博里英譯本中人物對話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斌;;當代藝術的日常化與富有智性的實驗[J];榮寶齋;2011年08期
2 高建平;;“審美”是審美“!藝術”還是藝術!——關于“跟著走”與回到“硬譯”的幾點思考[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3 楊向榮;劉娟;;邊界游離中的知識建構——新世紀文藝學知識建構的反思與檢討[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李靜修;;“他者”的救贖與“自我”的挽救——對文學消費“他者”身份的商榷[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5 滕翠欽;;文學、文化研究和關系主義[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6 葉世祥;;當代中國審美主義話語的四個層面[J];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04期
7 趙牧;;何謂生態(tài),批評何為?——論生態(tài)批評的源流、表現(xiàn)及困境[J];文藝爭鳴;2011年1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紅春;;私人領域的內(nèi)在悖論及其審美化解決——兼論“日常生活審美化”必然性與必要性[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范垂功;文學藝術的超越性[N];人民日報;2009年
2 衛(wèi)厚生;文學不應只為市場寫作[N];文藝報;2004年
3 唐小林;消費時代的文學與文化研究[N];文藝報;2004年
4 王曉峰;文藝理論與批評的末路與新生[N];遼寧日報;2008年
5 邢建昌;文學理論三十年的知識演進[N];文藝報;2008年
6 方寧 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審 文藝研究雜志社社長、主編;從欄目看《文藝研究》的學術空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童慶炳;沖破文學理論的自閉狀態(tài)[N];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楊向榮;文藝學知識建構的反思[N];文藝報;2010年
9 日本立命館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藝術歷史美學教授 仲間裕子 本報記者 喬燕冰;城市公共藝術,21世紀的藝術景觀[N];中國藝術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婷婷;日常生活審美化系統(tǒng)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2 石俊玲;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的新問題[D];河北大學;2006年
3 王曉波;怎樣的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梁書;網(wǎng)絡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崔冠華;電子傳媒時代的泛審美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6 徐振華;審美泛化,經(jīng)典式微[D];吉林大學;2005年
7 包興星;本雅明藝術生產(chǎn)論對中國文學理論的影響[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8 尹文亮;審美的困境與審美價值的重構[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徐曉軍;主體與審美形態(tài)的交互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謝微;反本質(zhì)主義語境下的文學本質(zhì)問題[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374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3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