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機制與美學策略:藝術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國20世紀90年代政治波譜
本文關鍵詞: 藝術社會學 政治波譜 藝術場 藝術界 政治波普 社會學視角 生成機制 中國前衛(wèi)藝術 波普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 出處:《藝術百家》2009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政治波普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前衛(wèi)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現象之一。自"八五新潮"藝術運動以來,尋找描述現實政治經驗的全新途徑,重建藝術家與現實政治之間的新型關聯,成為當代藝術家的重大難題。生成于80年代末,盛行于90年代的"政治波普"為解決這一藝術難題提供了啟示和可能性。本文試圖從藝術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視角,運用相關理論,梳理并分析政治波普繪畫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被命名的歷程,論述包括社會文化語境,政治歷史語境,藝術機構?評論家?教育機構?藝術展覽?國際買家等在內的復雜藝術公共場域是怎樣使中國的政治波普成為潮流,并被寫入藝術史的。同時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波普是運用怎樣的符號拼接和表意實踐建構起自己的美學趣味和意識形態(tài)的。
[Abstract]:Political Popp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enomena in Chinese avant-garde art creation in 1990s. Since the "eighth Five-Year" art movement, it has been looking for a new way to describe realistic political experience and to re-establish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realistic politics. "political Popper", which emerged in late 80s and prevailed in 90s,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 possibility for solving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sociology and cultural research. Using relevant theorie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occurrence of political pop painting? Development and naming process, includ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rtistic institutions? Critic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t exhibition? How does the complex public domain of art,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buyers, make political pop in China a trend? And it is written into the history of art.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how the political po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ses the symbol splicing and expressing practice to construct his own aesthetic taste and ideology.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J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憲;藝術世界的文化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器友;20世紀末我國文學頹廢主義論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姜繼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視野下的消費觀念嬗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田義貴;;試論《紅巖》文本的傳播效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楊俊蕾;“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宋霞;國外學者對科技和高科技問題的研究——由內在論向外在論的轉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田義貴;試論紅色經典的傳播效果[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7 黎春嫻;;消費:一種社會結構的詮釋——兼讀讓·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J];北方論叢;2007年06期
8 付德根;英國精英文化批判[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張旭亮;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11期
10 閆纓;當代大學生消費觀研究述評[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韓水仙;;雷蒙德·威廉斯的傳播思想概述[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徐小立;秦志希;;廣告與消費主義文化的傳播[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3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4 田維緒;;貴州民族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消費社會學研究[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杜云南;;城市·消費·文學·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楊向榮;;距離的生成與消解——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肖建華;;“讀圖時代”的話語方式[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定家;論市場語境下的藝術生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5 楊躍;理性與躁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楊慶東;自由意志的追尋[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家棟;恐怖主義:后現代視角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8 傅其林;阿格妮絲·赫勒審美現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陳鋒;文化資本導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10 鄭崇選;鏡中之舞[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雋;現代旅游活動與文化遺產保護[D];浙江大學;2002年
2 范小玫;消費主義及其對美國當代社會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3 林春田;傳媒變革中的文化資本與網絡背景下的文學際遇[D];廈門大學;2001年
4 秦海英;論中國大眾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錯位現象[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5 謝小英;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分析[D];廣西大學;2002年
6 葛林;淺析東西方文化中的空間語言[D];黑龍江大學;2002年
7 韋映;現代傳媒環(huán)境下的中國當代電視文化現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馮煒;文化的衰解及圖像折射[D];南京藝術學院;2002年
9 鄭媛;試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胡燕妮;審美世俗化[D];暨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И·列弗希娜 ,由之;社會學和藝術學[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2 В.П.謝斯塔科夫;樊莘森;;美國現代美學:主要流派和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0年06期
3 A.齊西 ,吳安迪;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理論及資產階級對它的評論[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05期
4 夏放;;關于美學研究的對象的初步意見——與蔣孔陽、李澤厚同志商榷[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5 劉長久;美國現代美學的發(fā)展概況與主要流派[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6 黃德志;美學在探索中前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7 A.齊西,從芒;現代藝術學的若干方法論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12期
8 潘知水;;美學對象問題研究[J];哲學動態(tài);1982年03期
9 李育中;略論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社會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10 李正天;藝術心理學論綱[J];美術;198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朱翼峰;;“情境、激活、賞析”——淺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美術專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振華;重建藝術社會學[N];文藝報;2003年
2 劉昶;藝術社會學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3 劉昶;宋建林的《現代藝術社會學導論》[N];文藝報;2004年
4 周俊杰;漫議于曙光[N];文藝報;2004年
5 本報專稿 東方爾;網絡造星時代的集體媚俗與狂歡[N];民主與法制時報;2005年
6 袁躍興;當文化成為一種奢侈[N];市場報;2005年
7 文學所 湯學智;娛樂的泛濫應引起重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郎紹君;一個常新的話題[N];中國文化報;2006年
9 劉仰東;美學背后的人生片斷[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10 許遠方;“高值文化”的迷失[N];吉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孝鴻;中國文人畫史上的“四大”坐標[D];南京藝術學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丹;論丹納對茅盾早期文藝觀的影響[D];湘潭大學;2002年
2 王琦;建筑語言結構框架及其表達方法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年
3 王宗英;明清仕女畫的社會學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4 黃懷平;藝術的社會責任[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佳;從藝術家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唐小蓉;伊斯蘭的表情藝術[D];四川大學;2004年
7 李妍;革命現實主義版畫家力群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8 陳剛;對中國當代架上繪畫現狀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何丹丹;論布萊希特的藝術觀[D];武漢大學;2005年
10 李e,
本文編號:15187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51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