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話語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翻譯策略
本文關鍵詞:文學話語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翻譯策略 出處:《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主觀情態(tài)意義 文學話語 翻譯策略 認知語境 文學翻譯 認知主體 主觀情感 審美功能 多維性 情景知識
【摘要】:論文以認知語境觀為框架,運用相關性和可檢驗性原則,明確文學話語主觀情態(tài)意義各要素,提出文學話語主觀情態(tài)意義具有獨創(chuàng)性、含蓄性、表達形式豐富和認知主體多維性等特點,它傳達原作獨特的情感、態(tài)度和意愿并與審美功能密切相聯(lián),是文學翻譯之難點。譯者需要針對文學話語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特點,采取"等值對應轉換"、"變隱為顯轉換"、"功能替代"和"適度異化轉換"等翻譯策略。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and testabilit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elements of the subjective modal meaning of literary discours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ubjective modal meaning of literary discourse is original and implicit. It conveys the unique emotion, attitude and will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esthetic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e modal meaning of literary discourse, translators need to adop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equivalent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implicit to explicit transformation", "functional substitution" and "moderate alienation transformation".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
【分類號】:I046;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對情態(tài)關注的角度不一樣(Pal mer,1986),具體到文學翻譯中,譯者在領悟原作暗含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和評價意義基礎上,結合審美功能在譯語中尋求與原文對等的表達。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轉換是文學翻譯傳情達意的關鍵。筆者回顧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研究歷史,從文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徐學平;語境研究的認知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05期
2 鄭海凌;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J];中國翻譯;1998年06期
3 孫夏南;論情態(tài)性[J];中國俄語教學;1997年03期
4 賈平凹;關于文學語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紅霞;王麗琴;;注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活動中的認知教學[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盧秋萍;;英語標記主位及其信息分布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賀龍平;;“動詞+死”結構的語用和語義變化初探[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年02期
4 蘆力軍;認知過程中的干預和引導——從認知語言學理論看語言教學中的互動[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冉永平;關聯(lián)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與應用——第二屆關聯(lián)理論專題討論會綜述[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6 蒲琴;;論關聯(lián)性——新信息、現(xiàn)時語境假設的同存共現(xiàn)[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7 李叢禾;隱喻的關聯(lián)復合模式探析[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3期
8 成兆英;;論認知語境在譯文構建中的作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劉莉;淺議圖式論與英語閱讀教學[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10 彭妍;;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探討閱讀本質[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晉瑞;;關聯(lián)理論視閾下的摹狀詞指稱賦值研究[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2 戴雪梅;;中國與英美文化交際中禮貌原則的異質性[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林小峰;;論文化差異中語言系統(tǒng)差異對翻譯的影響[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6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潔麟;;心理語言學與“傳”務求通新解——對電視“說”新聞的心理語言學解讀[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立華;貝克特戲劇文本中隱喻的認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張玉玲;網(wǎng)絡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楊子;言語交際的關聯(lián)優(yōu)選模式及其應用[D];復旦大學;2008年
4 龔龍生;順應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6 司建國;認知隱喻、轉喻維度的曹禺戲劇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賀春英;功能視野中的言語行為理論研究:回眸與反思[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尉萬傳;幽默言語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10 宋杰;品特戲劇的關聯(liá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勝;《孟子》話語的文學語用學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曉紅;《絕望的主婦》中話語標記Oh的語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9年
3 朱海娟;《孟子》指同表達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劉芳;概念隱喻的語篇功能與英語閱讀教學[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曉麗;廣告語篇的認知語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唐曉慧;關聯(lián)理論在商務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于曉寧;認知語境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鎖佳迪;功能語義視角下的評價言語行為[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9 宋俐娟;普通言語幽默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言語幽默翻譯[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葛晶;俄語語義悖異現(xiàn)象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陳治安,文旭;試論語境的特征與功能[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2 何兆熊,蔣艷梅;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06期
3 胡壯麟;語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鳳琴;句子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幾種表達手段[J];外語教學;1993年02期
2 杜方則;;“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表達手段之一——專門的成語性結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1988年Z1期
3 許鳳才;不定式的主觀情態(tài)意義及與漢語的對比[J];中國俄語教學;2003年02期
4 王曼云;;俄語口語中表達主觀情態(tài)意義的熟語化結構[J];山東外語教學;1987年02期
5 曹國權;主觀情態(tài)意義與詞形組合[J];中國俄語教學;1994年03期
6 范建華;論新世紀文學翻譯的基本策略[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楊明天!200083;動詞表達的主觀情態(tài)意義[J];中國俄語教學;2000年04期
8 方漢文;文學話語中的間隔與沉默[J];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02期
9 楊明天;語義反復表達的主觀情態(tài)意義[J];外語學刊;2000年02期
10 楊靜琴;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天文;;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評美國新聞期刊對漢語文化詞語的翻譯[A];福建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9屆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2 王紹祥;;翟理斯與英譯《聊齋志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閆君;;漢英公示語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許葵花;;認知語境的語義闡釋功能——多義現(xiàn)象中認知語境的有聲思維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劉建珠;;從語用等效談英漢隱喻的翻譯策略[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閆坤如;;關聯(lián)理論及認知語境研究[A];哲學與認知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4年
7 朱天文;;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評美國新聞期刊對漢語文化詞語的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劉立香;;翻譯過程的有聲思維實驗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9 王育林;;認知語境與語篇理解——談英譯漢詞義的準確表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黃鳳儀;;英漢語用標識語的翻譯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濮陽榮;從福娃英譯看翻譯策略問題[N];文藝報;2008年
2 王光東;個人化文學話語的開放性[N];文學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陳熙涵;文學翻譯人才青黃不接[N];文匯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徐懷謙;文學翻譯缺失多[N];人民日報;2005年
5 周士君;走出文學翻譯的窘境[N];光明日報;2005年
6 明江;“我們強烈感受到民族文學翻譯的使命”[N];文藝報;2009年
7 趙蘭英;我國文學翻譯后繼乏人[N];人民日報;2005年
8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學翻譯的窘境?[N];中華讀書報;2005年
9 徐馨;文學翻譯現(xiàn)狀亟待改觀[N];人民日報;2004年
10 李輝;文學翻譯為何青黃不接[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懷明;大眾媒體與文學傳播[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吳文安;文學翻譯中的美學效果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張偉忠;現(xiàn)代中國文學話語變遷與中學語文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6 胡霞;認知語境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張國慶;“垮掉的一代”與中國當代文學[D];武漢大學;2005年
9 尹衍桐;穿越時空的對話:文學翻譯價值論[D];山東大學;2007年
10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云;文學翻譯與背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徐敏;翻譯策略的辯證研究:歸化與異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鄧琪;古漢語詩歌中的隱喻及其翻譯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4 蔣小元;論關聯(lián)在翻譯中的價值及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的翻譯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雅琳;文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學翻譯者的主體性及其彰顯[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6 董莉;異化:文學翻譯中有效的文化傳遞策略[D];東華大學;2005年
7 牛紅梅;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的動態(tài)性[D];長春理工大學;2005年
8 郭秋香;文學翻譯標準與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勇智;譯文的預設功能與翻譯策略[D];外交學院;2003年
10 劉麗君;文化語境與翻譯策略[D];新疆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4068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40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