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視域下《茶館》中西譯者的美學切入
發(fā)布時間:2017-12-28 14:02
本文關鍵詞:接受美學視域下《茶館》中西譯者的美學切入 出處:《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來看,戲劇在人類精神生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戲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近些年來由于缺乏堅實的理論依據(jù),使得戲劇尤其是戲劇翻譯沒能引起足夠關注,戲劇翻譯缺乏理論支撐是毋庸置疑的。 接受美學也稱接受理論,是文學批評的一個新視角。它誕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姚斯和伊瑟爾是該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始者。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新視角打破了原有的以文本為中心的思想,突出了閱讀過程中讀者的主體角色。對于戲劇翻譯來說該理論的可行性來源于對戲劇的接受者(包括演員、觀眾、讀者)的關注。本研究擬通過對戲劇及戲劇翻譯的本質(zhì)屬性和特點進行梳理歸納,細致闡述接受美學這一理論對戲劇翻譯操作的指導意義及其對接受者審美心理的干預,諸如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和文本的“不確定性”等。本論文以一部著名的中國戲劇《茶館》的翻譯為案例,對較有代表性的兩個英譯本進行比較分析,來探尋接受美學理論對戲劇翻譯所起到的指導價值。 通過比較分析,作者試圖找尋中西譯者------中國的英若誠和加拿大的霍華二者不同的美學切入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得出結論。不同國籍的譯者,基于他們各自的美學旨向和文化心理,各自打出了不同的文化烙印。中國譯者英若誠以戲劇表演作為美學切入點,其譯文更多關注于演員的演出效果和觀眾的接受和理解;而加拿大譯者霍華則以傳播中國特有文化為行為旨向,力求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與原文保持一致,以輸入一種嶄新的戲劇形式。
[Abstract]:From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dra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spiritual life. Drama, as a literary genre,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lack of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especially in drama transla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drama translation lacks theoretical support.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5.9;I046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輝艷;目的論視角下《茶館》兩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462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34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