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到“有機統(tǒng)一體”:“體”的轉義與回歸
本文關鍵詞:從“體”到“有機統(tǒng)一體”:“體”的轉義與回歸 出處:《江海學刊》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體” “organic unity”(有機統(tǒng)一體) 結構
【摘要】:"結構"是"文體"范疇的重要因素,但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其實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批評大多都很重視作品的結構。在談及作品的結構時,西方的文論家常常使用"organic unity"(有機統(tǒng)一體)這個觀念,中國古代的文論家則往往使用"體"這個范疇,并且兩者都把作品的結構看成是如同人的身體、生命般的完整存在?梢"體"和"organic unity"在"結構"這一層面上可以溝通。盡管如此,"體"與"organic unity"仍然有著原初的分歧。"organic"經(jīng)歷了從工具、機械到生命、器官的詞義演變,并且這整個過程一直都處在科學的、理性的視野之中;而"體"的源與流則始終貫注著盎然的生命力,充盈著"近取諸身"的原始詩性智慧?梢妰烧哂挚梢韵酀パa。在這個意義上,"體"的內涵應該進行一次現(xiàn)代性的轉換,亦即轉向"結構"這一新義,并與西方文論中的"結構"觀點以及"organic unity"概念相互贈答。而事實上,"體"的原始意涵本來就有"結構"之義,所以"體"的現(xiàn)代性轉換其實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回歸。
[Abstract]:"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ategory of "style", but it is often ignored by people. In fact, most of the litera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and at home and abroa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s. In the structure about works,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often use "organic unity" (unity) of this concept,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ists often use the "body" in this category, and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ks as like the human body, life like a complete existenc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ody" and "organic unity" can be communicated on the "structure" level. In spite of this, the "body" and "organic unity" still have the original disagreement. "Organic" has evolved from tools, machinery to life, organ meanings, and the whole process has been i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view; and the "source and body" is always filled with abundant vitality, full of "original poetic wisdom nearly taken from the bod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wo can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this sense, the connotation of "body" should be a modern conversion, that is to "structure" and the meanings and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organic unity" view concept of mutual conversation. In fac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ody" has the meaning of "structure",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body" is also a kind of creative return.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化關鍵詞研究”(項目號:12&ZD15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6
【正文快照】: “體”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核心范疇,也是一系列合成詞術語的“詞根”。對于文學作品之“體”,亦即“文體”,人們往往津津樂道于它的三層內涵———“體裁”(文類)、“體勢”(語體)和“體貌”(風格),卻似乎忽略了作為“結構”的“體”。而當人們?yōu)閷ⅰ拔捏w”翻譯成genre或style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閔順琴,盧和樂;《詩集傳》詞語訓釋商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彭代明;;羌族民間藝術的認同及審美變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3 李立平;;探索音樂藝術的美學特征[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4 白兆麟;蔡英杰;;《老子》“道經(jīng)”首篇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朱鵬飛;;柏格森:“理念”論美學到“生成”論美學的橋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6 張勁秋;《論語》何晏注訓詁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7 祝亞峰;;經(jīng)典閱讀與外國文學教學[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張勁秋;;《春秋經(jīng)傳集解》訓詁術語略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9 高蔚;;天地元聲:詩的原初生命形態(tài)[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謝健;馮建國;;李煜詞中的女性審美意象和藝術自敘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張宇;清代吉祥紋樣在定制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趙芳;導向設計的多維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秀梅;休閑食品包裝的趣味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王冰;《紅樓夢》中茶”相關行為映射譯者風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彭天忠;中醫(yī)外感病因的理論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9 呂娜;都市婚戀題材電視劇敘事策略與文化內涵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王曉蕾;量詞“顆”、“!、“枚”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慧玲;;讀《文學理論新編》[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龍迪勇;試論敘事作品的意義生成[J];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3 孫兆恒,林精華;小說空間結構初探[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6期
4 隋建明;論藝術設計人才的智能結構[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魏穎;構造性“空白”——文學形象模糊性的結構構成[J];云夢學刊;2003年02期
6 錢建成;如何分析文體學中的Mind Style[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7 類維順;造型基礎原理芻議[J];藝術百家;2003年03期
8 李秀云,楊艷梅;詩的言說結構探析[J];北方論叢;2001年06期
9 米克·巴爾,譚君強;敘事本文:敘述學與人類學的雙重透視[J];民族藝術研究;2002年06期
10 陳亮;;藝術是一種超越性的結構過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嘯龍;;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梅韻;;歌頌、暴露與文學作品的傾向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學作品中愛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曉蘇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生琳;;從文學作品的傾向性表現(xiàn)看“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不合理性[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8 蔡運桂;;文學作品的真實性與作家的主觀能動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3年
9 ;劍男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李紅梅;;文學闡釋學管窺[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三期)[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碧玉 畢飛宇 黃葒 整理;“文學作品的價值不能依附于別的東西”[N];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陳慧 河北省政協(xié)前副主席 河北師范大學教授;不能一概而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本報駐京記者 吳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貓”?[N];文匯報;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職[N];文藝報;2010年
5 李云雷;批評是一種創(chuàng)造[N];文藝報;2011年
6 趙俊賢;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生研究的回顧與期待[N];文藝報;2010年
7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與藝術品質[N];文藝報;2010年
8 記者 楊斌鵠 實習生 宋春燕;西安設文學藝術最高獎[N];西安日報;2009年
9 鄭寒月;文藝界代表委員參議政緊打務實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10 徐敏;交通改變世界觀[N];中國交通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汪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批評[D];東南大學;2005年
4 張宏;徐復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論評[D];山東大學;2007年
5 周德波;“意”范疇衍生中的三個向度[D];遼寧大學;2009年
6 支宇;韋勒克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李胡玉;韓國民眾文學與中國底層文學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建芳;欲望表述結構[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2 許金善;《彩鳳感別曲》與中國明清時期才子佳人小說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3 郝君峰;30年代中韓家族小說的敘事比較[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
4 孫之軒;論戈德曼的結構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亮;浦安迪《中國敘事學》辨要[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娜;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解讀“披文以入情”[D];西北大學;2012年
7 王雪舟;文學作品中的倫理邊界問題探討[D];南華大學;2011年
8 張磊;語用學與文學作品中的會話文翻譯[D];四川大學;2006年
9 郭威;文學文本的大眾媒介化[D];山西大學;2008年
10 杜宏;副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英漢互譯[D];重慶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433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34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