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形態(tài)學”到“文藝形態(tài)論”——并論比較文學的“世界文藝關系觀”
本文關鍵詞:從“歷史形態(tài)學”到“文藝形態(tài)論”——并論比較文學的“世界文藝關系觀”
更多相關文章: “世界文藝關系觀” 文藝形態(tài)論 歷史形態(tài)學 斯賓格勒
【摘要】:本文借助人類"文明形態(tài)論"成果,特別是斯賓格勒的"歷史形態(tài)學",通過對之進行汲取與改造,建構起一種"文明形態(tài)論"框架下的"文藝形態(tài)論"。當把"文藝形態(tài)論"挪移至比較文學研究時,一種"平行研究"的形構便自然地呈現出來。"文藝形態(tài)論"與"平行研究"之間的聯動關系,暗含著比較文學的重要原理;比較文學者所執(zhí)持的"世界文藝關系觀"是左右比較文學研究形貌的隱形之手。
【作者單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
【關鍵詞】: “世界文藝關系觀” 文藝形態(tài)論 歷史形態(tài)學 斯賓格勒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西文化范式發(fā)生的神話學研究”(12BZW128) 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個體論視域下的比較文學研究”(13WYXM0039)
【分類號】:I0-03
【正文快照】: 一、文明形態(tài)論與斯賓格勒的“歷史形態(tài)學”人類文明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成果是文明形態(tài)論。文明形態(tài)論的核心內容是對多元、多態(tài)的文明世界進行形態(tài)上或結構上的分析,以期揭示人類文明的本質與規(guī)律。雖然泰勒、摩爾根、弗雷澤、維柯、榮格等大家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人類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馮瑋;;“文明形態(tài)史”研究補遺——影響斯賓格勒與湯因比的三位學者及其理論[J];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光福;趙瑜;;聊齋詩意例[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劉艷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4 萬代吉;;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藝術研究中的運用——以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加熱村覺木龍藏戲調查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5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8 葉旦捷;;《聊齋志異》的造境藝術[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9 俞香云;;“風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龍·風骨》再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鄭笠;;剝離與消解系統(tǒng)中成就的審美境界——從莊子“美學”到“莊子”美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文;;英美詩人困境中的自覺審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屆“興皖之光”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交叉學科卷)[C];2005年
2 陳建農;;六朝詩學中的人生體驗與人格理想[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銳文;;論書畫同源的審美意義[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6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陳曉春;;沫若《女神》與毛澤東詩詞——中國現代詩歌主體精神建構的一種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9 黃雅峰;;南陽漢畫像石、畫像磚人物題材的藝術特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姚全興;;審美思維教育:融科學和藝術于一體[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7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唐s,
本文編號:10981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109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