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作曲家中國古詩配曲之研究
本文關鍵詞:20世紀西方作曲家中國古詩配曲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詩歌 古詩配曲 古詩翻譯 文化誤讀 跨文化交流
【摘要】: 中國古代詩歌是講究“生命—文化—感悟”的多維藝術,從這種藝術中能夠體味到一種流淌出的生命氣韻,感悟詩人與天地萬象融通的境界。20世紀,一批西方作曲家正是領悟到中國古詩的獨特審美意境,紛紛將這一具有東方神韻的智慧注入到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自1909年,奧地利作曲家馬勒采用七首德譯唐詩作為歌詞,創(chuàng)作聲樂交響曲《大地之歌》之后,眾多西方作曲家投入到這一創(chuàng)作領域之中。本文選擇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八位作曲家——英國的班托克、沃勞克、布利斯、蘭伯特、布里頓,美國的卡朋特、格利菲斯以及法國的魯塞爾,立足于他們的古詩配曲作品,通過分析配曲音樂對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的把握,以及作品中使用和聲、旋律、配器等音樂形態(tài)進行的中國風格構思,展現(xiàn)出20世紀西方作曲家運用中國古詩配曲的獨特魅力。 西方作曲家引用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首先面臨的便是文化他者的譯詩與中西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文化底蘊的隔閡更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文化他者的誤讀與闡釋差異,是中國古詩配曲現(xiàn)象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問題,也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同時,20世紀西方作曲家的中國古詩配曲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并且形成了與早期“仿東風格”完全不同的藝術審美效果。將配曲現(xiàn)象置于西方“異國情調(diào)”式的音樂創(chuàng)作歷史中進行審視,將更有助于我們從中總結經(jīng)驗,反觀自身,給異質(zhì)文化間的融合以新的啟迪。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歌 古詩配曲 古詩翻譯 文化誤讀 跨文化交流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J614.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緒論7-10
- 一、中國詩性文化的魅力7-8
- 二、歷史、社會背景的影響8-9
- 三、小結9-10
- 第一章 中國古詩配曲的詩歌意象把握10-38
- 第一節(jié) 感興意象的情感傳達——以蘭伯特《李白詩歌八首》為例10-18
- 第二節(jié) 原型意象的生成——以布利斯《四季敘事歌》、班托克《月光下》為例18-33
- 第三節(jié) 詩樂意象的組合——以瓦洛克的Saudades為例33-38
- 第二章 古詩配曲音樂形態(tài)的中國風格構思38-62
- 第一節(jié) 和聲與結構的異國色彩——以魯塞爾5首作品為例38-47
- 第二節(jié) 中國風格的旋律樂思——以卡朋特3首作品為例47-51
- 第三節(jié) 樂器色調(diào)的文化個性——以布里頓、格利菲斯古詩配曲為例51-62
- 第三章 中國古詩的文化闡釋62-71
- 第一節(jié) 文化他者的譯詩與誤讀62-68
- 第二節(jié) 中國古詩與配曲的過度闡釋68-71
- 第四章 中國古詩配曲的跨文化語境71-77
- 第一節(jié) 中國詩歌與文化熱的歷史現(xiàn)象剖析71-73
- 第二節(jié) 20世紀中國古詩配曲與早期“仿東風格”之比較73-77
- 結語 中國古詩配曲的文化檢視77-79
- 參考文獻79-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曉彥;;中國古代詩歌的當代人文使命[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黃梵;;“詩歌史”的浮躁[J];西部;2011年15期
3 李自健;江子;;你說的是大地,我說的是鄉(xiāng)村[J];雜文選刊(中旬版);2008年08期
4 林少雄;;貌合神離——中國古代詩歌的“興”與西方詩歌的“象征”之辨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5 曹瑞娟;;“宋調(diào)”何以異“唐音”[J];理論界;2011年08期
6 謝靖;;淺論古代涉兒詩歌對兒童生活及詩人命運的觀照[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年07期
7 舒大清;;中國古代政治童謠的題材、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J];文藝研究;2011年08期
8 王宏遠;;古詩聲音描寫摭談[J];語文學刊;2011年14期
9 鄧偉龍;尹素娥;;“空間”:中國古代詩學的特質(zhì)和研究維度[J];殷都學刊;2011年03期
10 王穎;;律詩研究的新視角——評陳靜《唐宋律詩流變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毛宣國;;梁啟超的《詩經(jīng)》研究[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楊志學;;詩歌的限制性與屠岸的“十四行”寫作[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澤龍;;科學思潮與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形式選擇[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劉毅青;;梁啟超解釋學接受美學的情感論構造[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5 陳衛(wèi);;含混與現(xiàn)代漢詩寫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詩歌為例[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梁海;;“小說是這樣一種莊重典雅的精神建筑”——作家阿來訪談錄[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洽;匠心獨運 旨在建構[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沈文凡(作者單位:吉林大學中文系);唐宋考古詩[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3 葛景春;心靈深處流出的詩[N];中華讀書報;2011年
4 蕭東發(fā) 陳光中;一個詩人的智慧——走進燕南園62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沈文凡;唐代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的詩歌創(chuàng)作[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6 ;本色人生 坦蕩精懷[N];鄂爾多斯日報;2009年
7 左東嶺;古代詩歌與現(xiàn)代人格[N];中國財經(jīng)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王玉梅;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幕后英雄[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9 ;古代詩歌的當代定位[N];光明日報;2000年
10 左東嶺;古代詩歌與現(xiàn)代人格[N];學習時報;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驍紋;20世紀西方作曲家中國古詩配曲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林少雄;“興”與“象征”辨析[D];西南大學;2012年
3 劉然;漢語古詩英譯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同杰;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選修教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陳曉;江山之助:地理環(huán)境對藝術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孫芳;唐代思鄉(xiāng)詩之意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7 范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法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丹丹;魏晉南北朝詩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杜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文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10 朱敏雅;抒情與史詩的辯證[D];蘇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0364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3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