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蘆笙說話”機制之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1-09-05 09:18
苗族同胞說,"哪里有蘆笙,哪里就有苗族"。在農(nóng)閑、戀愛互動、喪祭儀式等場合,蘆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器物。"蘆笙說話"機制得以運行,是由于特殊的習(xí)得機制賦予了蘆笙曲可被解讀的語義現(xiàn)象。在習(xí)得機制中,生成蘆笙歌的重要材料基礎(chǔ)為具有音高變化與節(jié)奏律動的擬聲詞和實意詞,又因其中字與詞帶有天然的音樂要素而能夠演化為可歌唱的蘆笙歌,最后,將歌的旋律在蘆笙上吹奏出來,從而完成了一次"蘆笙說話"機制的運行。該機制的文化支撐與傳統(tǒng)的無文字社會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此外,方言亦對其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蘆笙說話”的組成要素以及運行機制
按蘆笙六根管由低到高的音高排列,其中前四根能夠演奏上例中的各個音。反復(fù)吹奏練習(xí),即是為了熟悉每根吹管的位置,達到手指靈敏的目的。為便于說明問題,筆者將蘆笙的六根管用簡譜音名示意(見圖2)。左右手的中指與食指用來演奏蘆笙歌旋律中常用的音,兩手大拇指則常在表“律動性”時使用。對于“律動性”規(guī)律的習(xí)得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感悟,按局內(nèi)人的話來說就是“多去跳幾次自然就會了”。第二階段從小耳濡目染而逐漸養(yǎng)成蘆笙曲中的音程與律動習(xí)慣。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雙語者的語義表征[J]. 李榮寶,彭聃齡. 現(xiàn)代外語. 1999(03)
[2]黔西北苗族蘆笙“語”現(xiàn)象探析[J]. 胡家勛. 中國音樂學(xué). 1997(S1)
[3]黔西北苗族蘆笙文化叢[J]. 胡家勛. 民族藝術(shù)研究. 1995(04)
[4]苗族喪葬木鼓蘆笙舞的敘事方式[J]. 黃澤桂. 藝文論叢. 1994(01)
[5]貴州傳統(tǒng)蘆笙音樂研究的社會視角[J]. 楊方剛. 中國音樂. 1992(01)
[6]“樂器說話”現(xiàn)象(研究)所包含的多學(xué)科理論價值和意義[J]. 楊憲明. 人民音樂. 1991(12)
[7]蘆笙記譜法的研究與實踐[J]. 揚方剛,楊昌樹. 中國音樂. 1985(03)
[8]蘆笙音樂的一種特有表現(xiàn)方式[J]. 石應(yīng)寬. 中國音樂. 1985(01)
[9]苗族的蘆笙——中國兄弟民族樂器介紹[J]. 何蕓,簡其華,張淑珍. 音樂研究. 1958(04)
[10]貴州苗族的蘆笙[J]. 李佺民. 人民音樂. 1951(04)
碩士論文
[1]黔西北苗族“解簸箕”儀式及儀式音樂中的蘆笙文化身份研究[D]. 曾雪飛.貴州大學(xué) 2008
本文編號:3385082
【文章來源】:中國音樂.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蘆笙說話”的組成要素以及運行機制
按蘆笙六根管由低到高的音高排列,其中前四根能夠演奏上例中的各個音。反復(fù)吹奏練習(xí),即是為了熟悉每根吹管的位置,達到手指靈敏的目的。為便于說明問題,筆者將蘆笙的六根管用簡譜音名示意(見圖2)。左右手的中指與食指用來演奏蘆笙歌旋律中常用的音,兩手大拇指則常在表“律動性”時使用。對于“律動性”規(guī)律的習(xí)得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感悟,按局內(nèi)人的話來說就是“多去跳幾次自然就會了”。第二階段從小耳濡目染而逐漸養(yǎng)成蘆笙曲中的音程與律動習(xí)慣。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雙語者的語義表征[J]. 李榮寶,彭聃齡. 現(xiàn)代外語. 1999(03)
[2]黔西北苗族蘆笙“語”現(xiàn)象探析[J]. 胡家勛. 中國音樂學(xué). 1997(S1)
[3]黔西北苗族蘆笙文化叢[J]. 胡家勛. 民族藝術(shù)研究. 1995(04)
[4]苗族喪葬木鼓蘆笙舞的敘事方式[J]. 黃澤桂. 藝文論叢. 1994(01)
[5]貴州傳統(tǒng)蘆笙音樂研究的社會視角[J]. 楊方剛. 中國音樂. 1992(01)
[6]“樂器說話”現(xiàn)象(研究)所包含的多學(xué)科理論價值和意義[J]. 楊憲明. 人民音樂. 1991(12)
[7]蘆笙記譜法的研究與實踐[J]. 揚方剛,楊昌樹. 中國音樂. 1985(03)
[8]蘆笙音樂的一種特有表現(xiàn)方式[J]. 石應(yīng)寬. 中國音樂. 1985(01)
[9]苗族的蘆笙——中國兄弟民族樂器介紹[J]. 何蕓,簡其華,張淑珍. 音樂研究. 1958(04)
[10]貴州苗族的蘆笙[J]. 李佺民. 人民音樂. 1951(04)
碩士論文
[1]黔西北苗族“解簸箕”儀式及儀式音樂中的蘆笙文化身份研究[D]. 曾雪飛.貴州大學(xué) 2008
本文編號:33850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3850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