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音樂的接受美學研究——以音樂評論者、音樂創(chuàng)作者視角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6-16 15:16
以"讀者/接受者"為中心,是接受美學的核心特質(zhì)。而不同"接受者"所附帶的不同的"接受視野"又決定著接受結(jié)果的不同。聶耳及其音樂的接受美學研究旨在更為全面地透析不同時期音樂的審美特征及其與時代特征的聯(lián)系。以聶耳音樂的傳播為基礎(chǔ),縱向梳理音樂評論者與音樂創(chuàng)作者對聶耳音樂的接受過程,結(jié)合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音樂經(jīng)驗分析聶耳音樂接受者的審美意識與接受嬗變,勾勒出聶耳音樂的接受概貌。
【文章來源】: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9,(01)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期待視野”與聶耳音樂研究
二、聶耳音樂的傳播及其影響
三、聶耳音樂的接受過程
(一) 第一階段 (1932—1966) 。
(二) 第二階段 (1976年以后) 。
四、聶耳音樂的接受嬗變及歷史成因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是歌劇還是話劇——論《揚子江暴風雨》作為“新歌劇”的名與實[J]. 滿新穎. 音樂研究. 2007(03)
[2]音樂界的一樁歷史公案——蕭友梅和冼星海、聶耳的“是非恩怨”[J]. 劉再生. 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7(03)
[3]分歧與對峙——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guān)“學院派”的批判與論爭[J]. 馮長春.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7(02)
[4]聶耳歌曲調(diào)式研究[J]. 樊祖蔭. 音樂研究. 2006(03)
[5]略論聶耳對黎錦暉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汲取[J]. 項陽. 音樂藝術(shù). 1986(02)
博士論文
[1]中國歌劇的誕生[D]. 滿新穎.廈門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33307
【文章來源】: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9,(01)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期待視野”與聶耳音樂研究
二、聶耳音樂的傳播及其影響
三、聶耳音樂的接受過程
(一) 第一階段 (1932—1966) 。
(二) 第二階段 (1976年以后) 。
四、聶耳音樂的接受嬗變及歷史成因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是歌劇還是話劇——論《揚子江暴風雨》作為“新歌劇”的名與實[J]. 滿新穎. 音樂研究. 2007(03)
[2]音樂界的一樁歷史公案——蕭友梅和冼星海、聶耳的“是非恩怨”[J]. 劉再生. 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7(03)
[3]分歧與對峙——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guān)“學院派”的批判與論爭[J]. 馮長春.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7(02)
[4]聶耳歌曲調(diào)式研究[J]. 樊祖蔭. 音樂研究. 2006(03)
[5]略論聶耳對黎錦暉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汲取[J]. 項陽. 音樂藝術(shù). 1986(02)
博士論文
[1]中國歌劇的誕生[D]. 滿新穎.廈門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333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2333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