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認知特征在音樂感知和體驗中的體現
發(fā)布時間:2021-05-18 21:04
具身認知理論是“第二代認知科學革命”的產物。認知科學是在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支撐下衍生出一門新的學科。認知科學的第一代傳統(tǒng)認知的核心觀點為“離身認知論”,忽視身體參與認知過程并發(fā)揮作用。第二代認知科學提出的“具身認知理論”是對傳統(tǒng)認知理論的反思,它的主要觀點認為身體參與認知過程,并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且將身體拓展到具體的環(huán)境之中,于是就形成了身體、心智(大腦功能)、環(huán)境三者的動態(tài)統(tǒng)一。在音樂的感知和體驗中,也是由身體感知音樂從而產生大腦反映,再由大腦支配身體運動的過程,這體現出認知的具身性特征。本文針對音樂感知和體驗中,身體接收音樂、表現音樂的方式,以及環(huán)境對身體運動與認知結果的影響,身體、心智(大腦功能)、環(huán)境三者相互依賴、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論述具身性的特征在音樂感知與體驗中的具體體現。本文主要由四章構成。第一章“具身認知理論概述”主要對具身認知理論進行概述,梳理了具身認知理論的哲學淵源,闡述了其神經生物學基礎——鏡像神經元,并分析了具身認知理論提出的核心觀點,一是身體影響認知,二是身體、認知與環(huán)境動態(tài)統(tǒng)一。第二章“音樂感知的具身性”論述了在音樂感知中...
【文章來源】: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市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與意義
一、研究對象及范圍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節(jié) 論題相關研究綜述
一、關于具身認知理論的相關研究
二、音樂感知與體驗相關研究
三、民族審美心理與民族音樂審美心理相關研究
四、文化隱喻和身份認同
第一章 具身認知理論概述
第一節(jié) 具身認知理論的發(fā)展
一、具身認知理論的哲學淵源
(一)笛卡爾“二元論”的觀點
(二)詹姆斯—朗格的情緒理論
(三)海德格爾“存在”的觀點
(四)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
(五)約翰·杜威的“機能主義”
二、從傳統(tǒng)認知理論到具身認知理論
(一)傳統(tǒng)認知理論
(二)具身認知理論
第二節(jié) 具身認知的神經生物學證據
一、“恒河猴”研究實驗
(一)實驗過程
(二)實驗結論
二、人類的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
(一)人類鏡像神經元的發(fā)現
(二)人類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和具身認知
第三節(jié) 具身認知的特點
一、身體影響認知
(一)身體結構對認知的影響
(二)身體運動對認知的影響
二、心智、身體、環(huán)境動態(tài)統(tǒng)一
(一)心智嵌于身體
(二)身體嵌入環(huán)境
(三)心智、身體、環(huán)境三者動態(tài)統(tǒng)一
第二章 音樂感知的具身性
第一節(jié) 音樂感知中的感覺
一、音樂感覺的具身性
(一)主要感覺
(二)附加感覺
二、音樂感覺的具體表現
第二節(jié) 音樂感知中的知覺
一、音樂知覺具身性
(一)知覺加工的的身體基礎
二、知覺在音樂感知中的具體體現
(一)聯覺現象
(二)聯動現象
第三章 音樂體驗的具身性
第一節(jié) 音樂姿態(tài)
一、音樂姿態(tài)的具身性
二、音樂姿態(tài)在音樂感知中的體現
第二節(jié) 舞蹈姿態(tài)的具身性
一、舞蹈姿態(tài)與人文環(huán)境
(一)人文環(huán)境體味
(二)人文環(huán)境中舞蹈姿態(tài)的分類
二、舞蹈姿態(tài)與自然環(huán)境
(一)自然環(huán)境體驗
(二)自然環(huán)境中舞蹈姿態(tài)的分類
第三節(jié) 音響姿態(tài)的具身性
一、音響姿態(tài)與身體
二、體驗中的音響姿態(tài)分類
(一)模仿型音響及其喚起的體驗
(二)輔助型音響姿態(tài)及喚起的體驗
(三)提示型的音響姿態(tài)及喚起的體驗
第四章 音樂感知、體驗與身份認同
第一節(jié) 音樂感知的喚起作用
一、音樂感知與場景喚起
二、音樂感知與經歷喚起
三、音樂姿態(tài)的喚起
第二節(jié) 音樂體驗的重溫功能
一、音樂體驗與文化重溫
二、音樂體驗與情感重溫
第三節(jié) 文化隱喻與身份認同
一、隱喻
(一)關于“隱喻”
(二)隱喻與民族文化
二、音樂感知、體驗與隱喻
(一)隱喻在音樂感知、體驗中的體現
(二)音樂感知、體驗與身份認同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訪談提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闡釋音樂的姿態(tài)、主題和比喻: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J]. 羅伯特·哈騰,高拂曉.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8(04)
[2]音樂聽覺感知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作用[J]. 李勉. 當代音樂. 2017(11)
[3]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淺析[J]. 齊以恒. 新西部(理論版). 2017(07)
[4]文化差異與音樂音色感知的相關性分析[J]. 古鑫,劉子夜,劉博,亓貝爾,董瑞娟,王碩.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20)
[5]鏡像神經元的意義[J]. 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6(04)
[6]對民族音樂審美心理差異的思考[J]. 周好. 黃河之聲. 2015(11)
[7]音樂姿態(tài)研究——跨學科音樂分析的新趨向[J]. 賴菁菁.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4(04)
[8]“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J]. 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4(07)
[9]文化差異與音樂感知的相關性分析[J]. 劉子夜,劉博,鐘佳利,亓貝爾,董瑞娟,王碩.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4(04)
[10]表演姿態(tài)的概念與分類——從跨學科的音樂姿態(tài)研究視角出發(fā)[J]. 賴菁菁. 人民音樂. 2014(04)
博士論文
[1]從離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認知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困境與轉向[D]. 張博.吉林大學 2018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大腦功能網絡動態(tài)特性研究[D]. 張欣.西北工業(yè)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試論記憶在作曲過程中的體現[D]. 彭偉軒.上海音樂學院 2019
本文編號:3194480
【文章來源】: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市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與意義
一、研究對象及范圍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節(jié) 論題相關研究綜述
一、關于具身認知理論的相關研究
二、音樂感知與體驗相關研究
三、民族審美心理與民族音樂審美心理相關研究
四、文化隱喻和身份認同
第一章 具身認知理論概述
第一節(jié) 具身認知理論的發(fā)展
一、具身認知理論的哲學淵源
(一)笛卡爾“二元論”的觀點
(二)詹姆斯—朗格的情緒理論
(三)海德格爾“存在”的觀點
(四)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
(五)約翰·杜威的“機能主義”
二、從傳統(tǒng)認知理論到具身認知理論
(一)傳統(tǒng)認知理論
(二)具身認知理論
第二節(jié) 具身認知的神經生物學證據
一、“恒河猴”研究實驗
(一)實驗過程
(二)實驗結論
二、人類的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
(一)人類鏡像神經元的發(fā)現
(二)人類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和具身認知
第三節(jié) 具身認知的特點
一、身體影響認知
(一)身體結構對認知的影響
(二)身體運動對認知的影響
二、心智、身體、環(huán)境動態(tài)統(tǒng)一
(一)心智嵌于身體
(二)身體嵌入環(huán)境
(三)心智、身體、環(huán)境三者動態(tài)統(tǒng)一
第二章 音樂感知的具身性
第一節(jié) 音樂感知中的感覺
一、音樂感覺的具身性
(一)主要感覺
(二)附加感覺
二、音樂感覺的具體表現
第二節(jié) 音樂感知中的知覺
一、音樂知覺具身性
(一)知覺加工的的身體基礎
二、知覺在音樂感知中的具體體現
(一)聯覺現象
(二)聯動現象
第三章 音樂體驗的具身性
第一節(jié) 音樂姿態(tài)
一、音樂姿態(tài)的具身性
二、音樂姿態(tài)在音樂感知中的體現
第二節(jié) 舞蹈姿態(tài)的具身性
一、舞蹈姿態(tài)與人文環(huán)境
(一)人文環(huán)境體味
(二)人文環(huán)境中舞蹈姿態(tài)的分類
二、舞蹈姿態(tài)與自然環(huán)境
(一)自然環(huán)境體驗
(二)自然環(huán)境中舞蹈姿態(tài)的分類
第三節(jié) 音響姿態(tài)的具身性
一、音響姿態(tài)與身體
二、體驗中的音響姿態(tài)分類
(一)模仿型音響及其喚起的體驗
(二)輔助型音響姿態(tài)及喚起的體驗
(三)提示型的音響姿態(tài)及喚起的體驗
第四章 音樂感知、體驗與身份認同
第一節(jié) 音樂感知的喚起作用
一、音樂感知與場景喚起
二、音樂感知與經歷喚起
三、音樂姿態(tài)的喚起
第二節(jié) 音樂體驗的重溫功能
一、音樂體驗與文化重溫
二、音樂體驗與情感重溫
第三節(jié) 文化隱喻與身份認同
一、隱喻
(一)關于“隱喻”
(二)隱喻與民族文化
二、音樂感知、體驗與隱喻
(一)隱喻在音樂感知、體驗中的體現
(二)音樂感知、體驗與身份認同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訪談提綱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闡釋音樂的姿態(tài)、主題和比喻: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J]. 羅伯特·哈騰,高拂曉.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8(04)
[2]音樂聽覺感知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作用[J]. 李勉. 當代音樂. 2017(11)
[3]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淺析[J]. 齊以恒. 新西部(理論版). 2017(07)
[4]文化差異與音樂音色感知的相關性分析[J]. 古鑫,劉子夜,劉博,亓貝爾,董瑞娟,王碩.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20)
[5]鏡像神經元的意義[J]. 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6(04)
[6]對民族音樂審美心理差異的思考[J]. 周好. 黃河之聲. 2015(11)
[7]音樂姿態(tài)研究——跨學科音樂分析的新趨向[J]. 賴菁菁.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4(04)
[8]“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J]. 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4(07)
[9]文化差異與音樂感知的相關性分析[J]. 劉子夜,劉博,鐘佳利,亓貝爾,董瑞娟,王碩.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4(04)
[10]表演姿態(tài)的概念與分類——從跨學科的音樂姿態(tài)研究視角出發(fā)[J]. 賴菁菁. 人民音樂. 2014(04)
博士論文
[1]從離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認知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困境與轉向[D]. 張博.吉林大學 2018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大腦功能網絡動態(tài)特性研究[D]. 張欣.西北工業(yè)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試論記憶在作曲過程中的體現[D]. 彭偉軒.上海音樂學院 2019
本文編號:31944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1944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