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劇的當代演繹——談豫劇《琵琶記》的改編
本文選題:趙五娘 + 琵琶。 參考:《戲劇文學》2014年05期
【摘要】:正2012年6月,由鄭州市豫劇院排演的大型豫劇《琵琶記》(劇本改編姚金成、導演黃天博)隆重上演,劇作根據(jù)元代南戲名作《琵琶記》改編而成,是繼湘劇、越劇等地方劇種演繹之后,古典名劇《琵琶記》又一個新的地方戲版本。筆者第一時間觀看了此劇,對豫劇《琵琶記》的故事演繹方式、劇情結(jié)構(gòu)改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擬從豫劇琵琶記的劇本改編舞臺表演等角度,談談對古典名劇當代
[Abstract]:In June 2012, a large-scale Henan opera "Pipa Ji" (adapted by Yao Jincheng and directed by Huang Tianbo), a large-scale Henan opera staged by the Henan Opera Academy of Zhengzhou City, was staged in a grand manner. The play was based on the famous play "Pipa Story" in the Southern Yuan Dynasty. It was a follow-up to the Hunan Opera. Yueju opera and other local drama interpretation, classical opera, pipa, another new version of local opera. The author first watched the play, and impres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story of Henan Opera, the Story of the Pipa, and the plot structure were transformed. Here, from the angle of stage adaptation of the script of the Opera Pipa, the author will talk about the contemporary times of classical famous drama.
【作者單位】: 河南教育學院;
【基金】:2013年度河南省軟科學項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背景下河南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32400410308
【分類號】:J8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批判《琵琶記》中趙五娘的形象[J];中國戲劇;1964年Z1期
2 張真;要留絕藝在人間——彭俐儂謝世感懷[J];中國戲劇;1985年06期
3 陳文新;論《琵琶記》的悲劇品格[J];戲曲藝術(shù);2001年03期
4 譚君實;記湘劇新秀龐煥勵、邵展凡[J];中國戲劇;1991年05期
5 丁冬;;沒有臺詞和沒有“表演”的表演[J];四川戲劇;1992年04期
6 丘揚;從戚雅仙的演出談表演上的“節(jié)制”[J];中國戲劇;1957年01期
7 馮立三;“洛陽牡丹”—馬金鳳[J];中國戲劇;1983年01期
8 羅云;虎美玲傾情演繹《豫韻流芳》飲譽京華[J];東方藝術(shù);2005年06期
9 蔡瑤銑;求索于從容談笑中 鄭傳鑒老師導演藝術(shù)摭談[J];中國戲劇;2005年08期
10 陳國華;;豫劇現(xiàn)代戲的成就與發(fā)展[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文豪;;豫劇文化的生存發(fā)展[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文化強省戰(zhàn)略與科技支撐論壇文集[C];2008年
2 吳壽鵬;;龜茲樂舞與中國戲劇淺析[A];龜茲學研究(第一輯)[C];2006年
3 譚靜波;;雨打梨花片片開——三十年豫劇舞臺優(yōu)秀劇目面面觀[A];新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文集[C];2009年
4 李小青;;點睛之筆——昆劇《張協(xié)狀元》中廟判、廟鬼形象淺析[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5 梁覺錫;;文化大繁榮,藝術(shù)鑄品位——淺淡藝術(shù)院團的改革與發(fā)展之我見[A];文化研究論壇[C];2011年
6 王振國;;郭沫若和豫劇《武則天》[A];“郭沫若在重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5年
7 榮蕙蕎;榮世生;;聲聲字字總傳情——豫劇唱段《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分析[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何孝充;王洪應;康式昭;劉乃崇;蔣健蘭;馬也;李春喜;周傳家;周育德;叢兆桓;陳慧敏;路應昆;汪荃珍;黎繼德;郭媛媛;李鳴春;;女性悲歌 現(xiàn)代豫劇《香魂女》現(xiàn)場研討會紀要[A];中國戲劇梅花獎20周年文集[C];2004年
9 張羽軍;;含英咀華 唱徹悲情——談川劇《死水微瀾》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A];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C];2009年
10 顧天高;;相隔千年的情理補缺——評永嘉昆曲《張協(xié)狀元》的時代溝通[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孟菁葦;豫劇《香魂女》將在北京亮相[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2 本報通訊員 劉景堂;這是個能當飯吃的好戲[N];焦作日報;2008年
3 新華社記者 王阿敏 單純剛;小皇后豫劇團緣何唱響全國[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4 記者 董柏生邋謝曉輝 通訊員 許霞;大型現(xiàn)代豫劇《謝延信》精彩亮相[N];焦作日報;2008年
5 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guān)超 實習記者 張瑩 肖嫻;用精品劇目贏得市場和觀眾[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季國平;變中奮起,十年磨礪鑄輝煌[N];人民日報;2011年
7 董柏生;感動·思動·行動[N];焦作日報;2007年
8 荊樺;《清風亭》:悲歌一曲 感天動地[N];中國文化報;2009年
9 原《劇本》雜志社社長 副主編 楊雪英 一級編劇 《新劇本》雜志顧問 張永和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 京劇研究中心主任 秦華生 文學博士 教授 周傳家;專家評論[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記者 陳茁;成功塑造了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形象[N];河南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寶春;《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2 郭克儉;豫劇演唱藝術(shù)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3 傅明根;大風起兮[D];暨南大學;2006年
4 龔金平;作為歷史與實踐的中國當代電影改編[D];復旦大學;2006年
5 婁文利;中國現(xiàn)代室內(nèi)歌劇《命若琴弦》、《夜宴》音樂特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6 陳文革;豫劇唱腔結(jié)構(gòu)動態(tài)研究(1900-1960)[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慧;折子戲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8 胡黃河;007系列電影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楊菊;中國左翼電影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岳曉英;論中國電影的離合型敘事結(jié)構(gòu)[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巖;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劇在蘭州存在的歷史與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吳鳳;從《梨園春》看豫劇文化生態(tài)的培育[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2年
3 李群;亞洲漫畫改編電視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胡振邦;豫劇演唱中方言字音問題及咬、吐字特點初探[D];河南大學;2002年
5 劉澎珊;從小說到影視。弘p重文本的對話[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6 郭蕾;中國農(nóng)村文化組織興衰探源[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7 秦曉敏;豫劇常派唱腔音色的變化在民族歌劇中的吸收和運用[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康俊峰;論常香玉及其豫劇作品展現(xiàn)的中華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曹新玲;民國時期開封劇場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任秀梅;豫劇在新疆兵團農(nóng)八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5661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5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