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他者”的沉浮與毀滅——20世紀30、40年代芝加哥聚居區(qū)小說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城市“他者”的沉浮與毀滅——20世紀30、40年代芝加哥聚居區(qū)小說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城市“他者” 芝加哥 聚居區(qū)小說
【摘要】:20世紀30、40年代,芝加哥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一批以少數(shù)種族聚居區(qū)為背景,反映城市"他者"生活和思想狀態(tài)的小說,如詹姆斯·法雷爾的《斯塔茲·朗尼根》三部曲、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和納爾森·艾爾格倫的《長夜漫漫》。這一類少數(shù)種族聚居區(qū)的共性表現(xiàn)為物質(zhì)上的貧窮和環(huán)境狀況的糟糕;精神上的貧瘠和生活的無意義。斯塔茲、別格和布魯諾是城市移民青年的典型,因受團伙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其人生最終短暫而悲劇。在城市中,他們面臨信仰失落和道德毀壞的危機,是城市的失敗者和受害者。這三部作品表現(xiàn)了這些城市"他者"們的沉浮與毀滅,呈現(xiàn)了一個雜糅的、多種族和多文化的城市生活樣態(tài)。
【作者單位】: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關(guān)鍵詞】: 城市“他者” 芝加哥 聚居區(qū)小說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美國城市文學地圖(1890-1945)”(項目編號:11YJC75202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城市化和工業(yè)上的巨大成功以及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不斷提高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復興。對芝加哥文學發(fā)展來說,20世紀30、4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因為出現(xiàn)了一批描寫城市少數(shù)種族聚居區(qū)的小說,如詹姆斯·法雷爾的《斯塔茲·朗尼根》三部曲(1932-1935)、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19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冬涼;《土生子》中視覺的象征意義[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楊東輝;;解讀《土生子》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姜艷艷;;《土生子》在美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朱凡希;王林;;文學翻譯的危機與文學翻譯批評學科的構(gòu)建[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5 田園;付小蘭;高峰;;沉默的“他者”——從屬下理論解析《土生子》[J];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6 王琳;;哥特式的城市體驗與想象:重讀賴特的《土生子》[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年33期
7 黃秀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美國的悲劇》與《土生子》中人物悲劇的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8 童曉燕;;對《土生子》中主人公形象的薩特式的解讀[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李怡;;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視角解讀《土生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袁芳;;從心理分析視覺淺談《土生子》中主人公的性格[J];華商;2008年1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胡玉乾;反抗中前進——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美國黑人文學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黃衛(wèi)鋒;比格·托馬斯:《土生子》中的悲劇性英雄[D];溫州大學;2011年
3 彭博;《土生子》中別格回歸理性的形象演變[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趙艷華;病態(tài)社會下的黑人性格缺陷[D];鄭州大學;2010年
5 王利敏;《土生子》中死亡意象之存在主義解讀[D];長春理工大學;2012年
6 包欲曉;《美國的悲劇》與《土生子》主人公人物形象對比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2年
7 田麗娟;三部非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身份認同解讀[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劉倩;繼承與超越[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9 李曉萍;在成熟中融入主流[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歌苓;;赤貧魅力測試[J];文苑;2008年06期
2 胡開奇;戴維·奧本和他的《求證》[J];戲劇藝術(shù);2001年05期
3 卡耐基;;沒有人會踢一只死狗[J];小作家選刊;2005年11期
4 舍伍德·安德森;;種玉米[J];意林;2010年04期
5 布魯?shù)隆た死锼沟侔采?差別[J];語文世界(小學版);2002年12期
6 劉燕敏;;上帝的獎賞[J];青年博覽;2006年07期
7 貝克·哈吉斯;;目光要牢牢地盯在回報上[J];青春男女生(妙語);2008年03期
8 馬小淘;;那么沉靜那么傷[J];名作欣賞;2009年22期
9 侯煥閎;;“人類思想的發(fā)展是不可阻擋的!”——《布魯諾傳》[J];讀書;1986年06期
10 劉戈;被犧牲掉的黑人女性——試論理查德·賴特《土生子》中的黑人婦女形象[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劉俊;;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2 黃尾珍;;論《嘉莉妹妹》中的實用主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白英麗;;拜倫的英雄熱情的道德理想透視[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余梅嫻;;從妖婦到新女性——試析嘉莉形象之變遷[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黃開紅;;嘉莉妹妹“美國夢”的幻滅——評嘉莉的道德觀[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張杰;;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征[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7 劉君濤;;試論意象派詩歌的理論基石與藝術(shù)特征[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毛;起飛,為了回歸的告別[N];光明日報;2006年
2 宋兆霖 學者;索爾·貝婁的世界并非安全絕望[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3 蘭守亭;德萊塞:美國文學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于威;了不起的安·蘭德[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5 尹傳紅;阿西莫夫的第一本書[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童燕萍;從《屠場》的接受史看20世紀文學批評導向的影響[N];文藝報;2005年
7 邁克爾·萊希;喬丹:從輝煌到墜落[N];中國郵政報;2007年
8 耘堂;值得等待一生的愛情[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9 劉俊;北美華文文學不同時期的兩大歷史特征[N];文藝報;2006年
10 《世界文學》副主編 高興;四本書,一個年頭[N];中華讀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祝平;烏云后的亮光[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廣奎;人民詩人卡爾·桑伯格[D];中山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可;《布魯諾之夢》中的愛與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李麗輝;《土生子》中別格形象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譚躍越;評《土生子》的寫作策略[D];吉林大學;2004年
4 王平;《土生子》:沒有出路的逃跑[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衛(wèi)年;《土生子》中別格的自我實現(xiàn)之路[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6 劉丹黎;別格—理查·奈特《土生子》中的新黑人英雄[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蘇桂香;異化和疏離之下別格的孤獨—《土生子》的拉康式解讀[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8 彭博;《土生子》中別格回歸理性的形象演變[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陳研研;迷惘中的掙扎[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保龍;渴求尊嚴的“受害者”[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843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98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