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聲音有關的殖民——《暴風雨》敘事特色分析
本文關鍵詞:與聲音有關的殖民——《暴風雨》敘事特色分析
【摘要】:《暴風雨》是莎士比亞作品中最有全球化色彩的一部,它成為了20世紀后半期后殖民主義批評與新歷史主義批評的重要文本,這和它故事文本來源與內容敘述特色有關。莎士比亞在這一頗有"現代意味"的作品中通過"眾聲喧嘩"的聲音形象塑造,將魔法與權術、殖民與反抗交織成一個耐人回味的藝術整體。
【作者單位】: 中國戲曲學院;
【關鍵詞】: 魔法 聲音 后殖民主義 敘事
【基金】:北京市教委人才建設計劃項目(CIT&TCD201304194)
【分類號】:I561.073
【正文快照】: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作品中最有全球化色彩的一部。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暴風雨》臺詞的朗誦,更是向全世界的青年人普及了一遍工業(yè)革命與戲劇文化常識。其實,這部發(fā)生在離英國千里之遙的地中海上的故事,并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劇本,更是一個“文化劇本”,因為“從跨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孫惠柱;《暴風雨》與殖民敘事[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汪明香;從“文化帝國主義”到“跨文化傳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孫妮;評《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譯本——兼論西方文論的翻譯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韓亞文;跨文化交際中的誤征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從《魯賓遜漂流記》看西方殖民過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羅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義情結——解讀《基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杜興梅;;殖民地女性找尋自我的悲歌——《藻海無邊》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吳偉;李冬梅;;淺談《非洲的笑聲》的文體實驗與敘述創(chuàng)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8 劉曉晗;;福爾摩斯眼中的殖民倫敦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舒涵;;文化帝國主義是否是一個科學的歷史定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馬麗蓉;論西方傳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苗永敏;拒絕妥協(xié)[D];蘇州大學;2010年
4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6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8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侯朝陽;;《暴風雨》中的時間和空間[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張學燕;;《暴風雨》之藝術特點分析[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0年01期
3 王虹;焦敏;;《暴風雨》的后殖民解讀與挪用[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高璐;;莎劇《暴風雨》中魔法的解碼[J];電影文學;2010年22期
5 羅琦;;舞臺表現力與真實的誤區(qū)——對迪克蘭·唐納倫版《暴風雨》的思考[J];藝海;2012年06期
6 陶志丹;于鳳保;;論《暴風雨》中“三位一體”原型[J];名作欣賞;2012年36期
7 李昌鵬;;忠實于情感和審美判斷——評張惠雯的《暴風雨》[J];文學教育(上);2013年01期
8 何偉;;生態(tài)思想視角下的《暴風雨》重評與思考[J];前沿;2013年02期
9 趙艷華;;神性·人性·魔性——《暴風雨》佛萊式解讀[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10 洪忠煌;《暴風雨》的假定性與哲理性[J];劇藝百家;1986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解璽璋;《暴風雨》:多重時空 逼真動作[N];北京日報;2012年
2 張劍;英國的文學與島國意識[N];光明日報;2013年
3 特派記者 師琰;不必害怕,這島上眾聲喧嘩[N];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先利;放逐與救贖:《暴風雨》中的精神之旅[D];西南大學;2012年
2 韓媛媛;重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允麗;生態(tài)批評視閾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4 祝芳芳;回寫《暴風雨》:約翰·福爾斯《魔法師》的互文性闡釋[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彥;莎士比亞與賽撒爾的《暴風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對比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周麗敏;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鐘杰;莎士比亞《暴風雨》的節(jié)制主題[D];西南大學;2011年
8 楊易亦;《暴風雨》譯本的比較分析:操控視角[D];寧波大學;2013年
9 鐘慰;莎士比亞《暴風雨》的后殖民主義解讀[D];廣西師范學院;2013年
10 許克琪;英國荒島文學兩部代表作品的后殖民解讀[D];東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126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61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