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終結的感覺》中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克莫德虛構理論的會聚
發(fā)布時間:2017-07-16 06:15
本文關鍵詞:論《終結的感覺》中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克莫德虛構理論的會聚
更多相關文章: 終結 新歷史主義 克莫德虛構范式 確定性 真實
【摘要】:隨著文化多元化進程的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文壇呈現(xiàn)出多種批評理論相互碰撞的獨特景觀。后現(xiàn)代主義在這個過程中雖處于一種逐漸式微的境地,但其所關注的不確定性依然對當代英國文學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植根于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土壤的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以其獨特的歷史觀與歷史闡釋經驗別開生面地揭示了歷史與文本的關系,啟發(fā)了當代小說家對歷史的反思與創(chuàng)作。尋求自我身份的確立,探討虛構與真實、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的聯(lián)系成為當代英國小說的核心論題。朱利安·巴恩斯的創(chuàng)作歷程很好地詮釋了當代英國文壇這一走向。在既往的作品中,巴恩斯專注于追溯歷史的真實性,但卻總是以歷史的不確定性結束,具有鮮明的新歷史主義特征。而其2011年的曼布克獎得主——《終結的感覺》(The Sense of an Ending)借名于英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批評大家弗蘭克·克莫德爵士(1919-2010)的經典之作《結尾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The Sense ofan End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Fiction)。小說延續(xù)了巴恩斯的一貫主題:探尋歷史的真實性,在對主人公的個人歷史闡釋上呈現(xiàn)出鮮明的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特征。敘事結構上,巴恩斯將個人歷史闡釋過程納入克莫德虛構范式之內,對后者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同時也為新歷史主義注入了確定性因素——終結與終結感,使后現(xiàn)代主義所注重的不確定性和無序性與現(xiàn)代主義所關注的確定性和權威性之間的沖突轉化為彼此含納與互補,形成了意義深遠的文學對話。另辟蹊徑地回答了自己長久以來一直試圖回答的歷史真實性問題:也許對于既往他者的歷史已是很難追溯,但是對于幸存者的個人歷史,個體可以通過存世的文件和對即時記憶的挖掘來評判其真實性和確定性,從而完善其自我塑形。 論文首先介紹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克莫德虛構理論在小說中得以會聚的理論前提,探尋二位理論大家就終結、偶然性、小寫的歷史和歷史的斷裂性這四方面的共鳴如何在小說中得以體現(xiàn)。作為同時代的文學理論大家,且同為莎士比亞研究的當代巨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治學領域以及對彼此作品的熟悉讓兩位大家在歷史和文學作品對個體塑造的影響等多方面產生了相似或相同的見解。而后,論文結合小說內容并前景化當時和當下的歷史文化符碼,探討巴恩斯如何運用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闡釋主人公的個人歷史,,追溯主人公敘事的確定性和真實性;分析各種社會能量和偶然因素對主人公自我塑形的影響,以及歷史闡釋和自我塑形中的一些確定性因素。最后,運用克莫德虛構理論分析巴恩斯如何運用前置記憶和即時記憶來設計文中的兩處突變,為小說賦予真實感;分析記憶和歷史的真實性與確定性應當如何判斷與書寫;探討終結的意義:小說的終結可以揭示其潛在意義,而事件的終結則會揭露真相,為自我身份的確立賦予確定性。 筆者將探討巴恩斯如何將具有明顯新歷史主義色彩的個人歷史闡釋過程納入克莫德虛構敘事范式中,運用上述兩種理論分析小說主人公如何通過存世的文件,在不同類型的記憶、偶然因素和終結感的影響下追溯到個人歷史的真相,探尋到歷史中的確定性,進而完善自我塑形的過程。巴恩斯對上述兩種理論的會聚讓他首次在創(chuàng)作中賦予重新闡釋的個人歷史以確定性,為注重歷史闡釋經驗的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提供了一個確切的史實評判標準,并啟發(fā)讀者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重新審視確定性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終結 新歷史主義 克莫德虛構范式 確定性 真實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561.0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Introduction11-23
- Chapter One The Convergence of Kermode’s and Greenblatt’s Theories23-39
- 1.1 Indic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s Convergence23-30
- 1.2 Their Agreement on History30-39
- 1.2.1 Their Agreement on Ending31-33
- 1.2.2 Their Agreement on Contingency33-34
- 1.2.3 Their Agreement on Histories34-35
- 1.2.4 Their Agreement on Fragmentation35-39
- Chapter Two Interpreting Individual History with New Historicism39-57
- 2.1 Culture Foreground39-44
- 2.2 The Anecdote44-51
- 2.2.1 Histories in Tony’s Memories44-48
- 2.2.2 Contingency in Adrian’s Tragedy48-51
- 2.3 Tony’s Self-fashioning51-57
- Chapter Three Narrating Individual History in Kermode’s Fiction Paradigm57-75
- 3.1 The Sense of the First Peripeteia57-63
- 3.2 The Sense of the Second Peripeteia63-66
- 3.3 The Sense of the Ending66-75
- 3.3.1 Revelation of the Latent Senses66-72
- 3.3.2 Revelation of the Truth72-75
- Conclusion75-79
- Bibliography79-85
- Acknowledgments8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楊金才;;當代英國小說的核心主題與研究視角[J];外國文學;2009年06期
2 殷企平;駁意義不確定論[J];外國文學;1997年01期
3 易揚;;不可靠的歷史——讀巴恩斯長篇小說《終結的感覺》[J];書城;2012年12期
4 周學麟;英國60年代的“文化革命”[J];現(xiàn)代外語;1996年03期
5 毛衛(wèi)強;;小說范式與道德批判:評朱利安·巴恩斯的《結局的意義》[J];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06期
6 任愛紅;;終結的意義——2011年度曼布克文學獎評介[J];譯林;2012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傅潔琳;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文化詩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5473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54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