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50年代—19世紀30年代德國悲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2 21:40
研究悲劇不能忽視對戲劇作品的研究。在以往的悲劇研究中,對戲劇文本的系統(tǒng)研究僅限于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悲劇和西方現(xiàn)代悲劇上。而對于18世紀50年代——19世紀30年代以萊辛、歌德、席勒為代表的德國悲劇的總體特征尚未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文將18世紀50年代——19世紀30年代的德國悲劇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一種獨立的文化現(xiàn)象,在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悲劇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長河中、在德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發(fā)展進程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論證。在論述中通過對代表性作品的具體分析,把握和揭示18世紀50年代——19世紀30年代德國悲劇的主要特征,并將結(jié)合有關(guān)的悲劇理論,在戲劇美學的層面上對18世紀50年代——19世紀30年代德國悲劇作出盡可能合理的理論概括。
【學位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I516
本文編號:2824956
【學位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I51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政文;關(guān)于上帝之在的對話——論康德“批判哲學”的神學觀[J];求是學刊;1996年04期
2 羅伯特·W·科里根 ,顏學軍 ,魯躍峰;悲劇與悲劇精神[J];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03期
本文編號:28249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82495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