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本雅明:“諷喻是現(xiàn)代人的盔甲”

發(fā)布時間:2019-03-05 14:49
【摘要】:本雅明批評浪漫派詩學推崇的"象征"因為忽略了現(xiàn)象與本質(zhì)、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本體論鴻溝"而顯得不夠辯證。與"浪漫派象征"不同,德國悲苦劇中的"巴洛克諷喻"則是"辯證諷喻",它展現(xiàn)了理念的在場與缺席、時間的瞬間與延續(xù)、自然和歷史中的衰敗與重生的辯證關(guān)系。作為"辯證諷喻"的現(xiàn)代版,波德萊爾的詩歌以震驚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挖掘人們應對現(xiàn)代生活的心理抵御機制。"辯證諷喻"在否定世俗生活的同時又銘記著業(yè)已喪失的整體性,使世俗生活獲得意義;它蘊含著對過去"無階級社會"的歷史回想和對未來的烏托邦展望,將"現(xiàn)在"改造成充滿彌賽亞救贖和現(xiàn)實解放意味的"當下",具有改造社會現(xiàn)狀的革命潛能,它是現(xiàn)代人抵御經(jīng)驗貧乏、創(chuàng)造新天地的有力武器。
[Abstract]:Benjamin criticized the "symbol" advocated by Romantic poetics because it ignored the phenomenon and essence, and the "ontological gap" between part and whole was not dialectical enough. Different from "Romantic symbol", Baroque satire in German tragic drama is "dialectical satire", which show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ideas, the instant and continuation of time, the decline and rebirth of nature and history. As a modern edition of Dialectical satire, Baudelaire's poetry is based on shocking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of people to modern life. " Dialectical satire "while negating the secular life, while bearing in mind the lost integrity, makes the secular life meaningful;" It contains a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past "classless society" and a utopian vis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forms the "present" into a "present" full of Messiah redemption and realistic emancipation, and has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to transform the social status quo. It is a powerful weapon for modern people to resist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create a new world.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分類號】:I516.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倩;;文本·現(xiàn)象·文化——媒介批評視野中的博客寫作[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2 陳文忠;20年文學接受史研究回顧與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陳文忠;;文學史體系的三元結(jié)構(gòu)與多維形態(tài)[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聞娛;;論作為整體的現(xiàn)代媒介藝術(sh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黃世權(quán);;泛美學時代的美學教學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6 羅寧;;中國當代行為藝術(shù)的美學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7 彭海軍;話劇《雷雨》的電影、電視改編分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8 周小儀;從形式回到歷史——關(guān)于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9 馬友平;互動·生成·批評——本雅明藝術(shù)思想中的接受理論研究[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10 滕翠欽;;尷尬的叛逆——西方“批判”理論的內(nèi)部分裂[J];北方論叢;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歐震;;讀者之死[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周計武;;現(xiàn)代主義的焦慮[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汪行福;;進步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與超越[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許淑芳;肉身與符號[D];浙江大學;2011年

4 林印吉;睡蓮中的靈暈[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

5 張焱;歷史的痕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高方;《左傳》文學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偉;羅蒂與關(guān)系主義文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姜海波;青年馬克思的生產(chǎn)力概念[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紀逗;論本雅明的歷史和時間意識[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施銳;德意志“希臘想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春平;懲罰與拯救[D];南昌大學;2010年

2 趙長亮;從傳記經(jīng)驗看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張萌;清末民初小說理論審美價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莫璇;境外科教節(jié)目的審美分析[D];暨南大學;2011年

5 張華中;科幻小說時間、空間形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磊;藝術(shù)神話的消逝[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春蘭;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評理論述評[D];浙江大學;2011年

8 李凰;信仰作為存在的根據(jù)與表達[D];中南大學;2011年

9 吳英文;微博客創(chuàng)作的審美解讀[D];中南大學;2011年

10 荊悅;“從夢中喚醒世界”[D];復旦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國華;;別一種理論旅行的故事——本雅明機械復制藝術(shù)理論的中國再生產(chǎn)[J];文藝研究;2010年11期

2 馬國明;;本雅明的《商場研究計劃》[J];書城;2000年09期

3 劉澤江;從“寓言”觀看本雅明的“救贖”意識[J];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 劉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渦——論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蘊[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上官燕;;本雅明:格格不入的靈魂漫游者[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6 ;書與人[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2期

7 蔡熙;;城市與光韻:本雅明的審美之維[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1年02期

8 亞歷山大·格雷;李曉;;滑動的商品:商品拜物教與瓦爾特·本雅明的物質(zhì)文化異化[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1年00期

9 邢崇;;藝術(shù)神話的破滅——本雅明藝術(shù)技術(shù)革命論的建構(gòu)[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10 邢崇;;一場尋求精神救贖的文化之旅——評瓦爾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記》[J];西伯利亞研究;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鳳祝;;救世理念與歷史唯物主義[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2 尹樹廣;;本雅明的歷史政治哲學(草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吳慧堅;;文學翻譯的價值:以“詩意”開啟原作的新旅程——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吳慧堅;;翻譯的價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開展——從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莎士比亞作品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蔣繼華;;審美經(jīng)驗的重構(gòu)如何可能——論本雅明的藝術(shù)生產(chǎn)理論及其當下影響[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吳加才;;本雅明理論的懷舊主題及其當下意義[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汪行福;;社會批判與審美理論——從本雅明的救贖批判到哈貝馬斯的新啟蒙美學[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8 汪行福;;進步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與超越[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9 村山吉廣;江口尚純;顧曉雪;李楊;楊帆;;《詩經(jīng)》研究文獻目錄(日文篇)——明治元年~平成二年(1868~1990)[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10 楊四平;;梁小斌:詩意的思考——解讀《獨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無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報;2001年

2 劉建茂;無奈中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N];河南日報;2004年

3 楊照;重拾對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學報;2009年

4 河西;夢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記[N];文匯報;2003年

5 吳拓邦;與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攝影[N];經(jīng)濟觀察報;2005年

6 魏家川 博士;這一切來得太快[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7 馬夫;與大師為鄰[N];中國攝影報;2005年

8 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命運的關(guān)聯(lián)[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9 趙武平;“波西米亞人”本雅明的幻滅[N];中華讀書報;2001年

10 陳永國;寓言:本雅明的廢墟哲學和破壞美學[N];中華讀書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教佳怡;本雅明政治哲學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2 紀逗;論本雅明的歷史和時間意識[D];黑龍江大學;2011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志;思與詩的張力[D];浙江大學;2005年

5 孫善春;神學還是馬克思主義?[D];浙江大學;2007年

6 張文杰;藝術(shù)“裂變”時代的美學[D];復旦大學;2009年

7 葉劍青;“氣息”消失之后的藝術(shù)[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7年

8 陳蓓潔;藝術(shù)·真理·現(xiàn)代性批判[D];復旦大學;2007年

9 趙千帆;從哲學到美學:阿多諾摹擬概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朱湘軍;從客體到主體[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奕;本雅明“拱廊街計劃”批評方法論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2 楊賢政;本雅明“靈韻”思想及現(xiàn)代意義[D];黑龍江大學;2013年

3 方尚芩;經(jīng)驗的密度[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

4 趙長亮;從傳記經(jīng)驗看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王樹娟;本雅明大眾文化理論探析[D];蘭州大學;2012年

6 莊偉偉;論本雅明的文學實踐觀[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2年

7 徐祥境;本雅明“技術(shù)復制論”中的矛盾心態(tài)研究[D];吉首大學;2012年

8 張寧;預言或者寓言[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鄧露;本雅明救贖觀解析[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

10 孔新鳳;回歸式拯救—本雅明藝術(shù)救贖論[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4350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4350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0b8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