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試圖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解讀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說《香水》。 (一)對理性的嘲諷。 在西方文化的語境下,嗅覺作為低級官能與動物性、直覺息息相關。聚斯金德在小說中將嗅覺從其傳統(tǒng)的低下地位中解放出來,賦予它非凡認知、審美和社會的意義。小說主人公格雷諾耶的鼻子具有卓越的分辨能力,借此他得以突破簡單的邏輯模式,為讀者打開了一個與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怪誕世界。用鼻子體驗世界的格雷諾耶,毫不留情地嘲諷了理性、科學、進步等啟蒙宏大敘事的盲目和虛假,從而讓終極真理的存在成為了謊言。 (二)語言實用主義的顛覆。 尼采和拉康均提及語言在主體構建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們看來,語言并不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其本質是幫助主體在具有欺騙性和因果關聯(lián)的“現(xiàn)實”(die Realit t)中存活。小說中格雷諾耶被木頭的氣味完全滲透直至窒息,直到艱難地“嘔吐”出“木頭”這個詞,,才得以保住生命。正是通過語言,格雷諾耶的“我”和包圍在他周圍的“物”第一次清楚地、決定性地被分開。語言促成了主客體的分裂,將所謂的主體和“真實“(das Reale)隔離,實現(xiàn)了主體的最終構建,也同時為之后的主體解構危機埋下伏筆。 (三)主體的解構危機。 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從未懷疑過“我”的存在。“我”將認知主體和實踐主體合二為一,并在黑格爾、費希特等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那里發(fā)展到極致。當后現(xiàn)代的審視目光轉身投向“自我”這個被默許的先驗存在,主體的真實性變得撲朔迷離。小說中,主人公對于主體性的探索構成了一條隱藏的線索:格雷諾耶的悲劇根源正在于“我”的缺失。沒有氣味,不但意味著無法自知,更剝奪了格雷諾耶與他人交流并產生關系的可能性。自我認同已經不僅僅是暫時的心理需要,而是一種基本的生存必須;蛟S作者是在向我們暗示:主體的存在很難在個體孤獨的沉思冥想中獲得證明,獨白式的宣告脆弱不堪,主體身份的認同只能在與他者的對話中實現(xiàn)。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516.074
文章目錄
Danksagung
內容摘要
Abstract
Einleitung
1. Forschungsgegenstand
2. Forschungsstand
2.1 Genre und Stil
2.2 Intertextualit t
2.3 Mehrfachkodierung
3. Zielsetzung der Arbeit und Forschungsmethoden
Kapitel 1 Gerüche und Geruchssinn
1. Gerüche bzw. Geruchssinn als leitende Motive im Roman Das Parfum
2. Ein kurzer überblick über die olfaktorische Kulturgeschichte
2.1 Der Geruchssinn als niederer Sinn
2.1.1 Erkenntnisunf higkeit
2.1.2 sthetische Disqualifizierung
2.1.3 Soziale Diskriminierung
2.2 Aufwertung
2.2.1 Gefühlskult
2.2.2 Paradigmenwandel bei Nietzsche
2.3 Bewertung sinnlicher Wahrnehmungen im postmodernen Kontext
3. Das Parfum als Duftsroman
Kapitel 2 Holz-Krise: Sprache und das t uschende Subjekt
1. Grenouilles Zweifel an dem Sinn der Sprache
2. Nietzsche und Lacan: Die von der Sprache konstrurierte apollinische Realit t“
3. Holz-Krise und das dionysische Reale“
4. Errettung eines Wortes
5. Das durch die Sprache konstituierte Subjekt
Kapitel 3 Identit ts-Krise
1. Subjektkult“ , ein romantisches Ideal
2. Identit tskrise
2.1 Traum, Angst des An-sich-selbst-Erstickens
2.2 Geruchlosigkeit, Radikalit t des existentiellen Sinnverlusts
3. Sphinx des Subjekts: Eine hochgradige Paradoxie
Kapitel 4 Versuch der Rekonstruktion des Subjekts
1. Integration in die Gesellschaft
2. Doppelleben als Parfumeur und M rder
3. Hinrichtung und das gro e Bacchanal
4. Selbstmord
Schluss
1. Zusammenfassung
2. Offene Fragen
2.1 Kritik an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 und Rückbesinnung auf die Sch nheit
2.2 Moral und Freiheit
2.3 Dialektik von Blindheit und Einsicht
Literaturverzeichnis
Prim rliteratur
Sekund rliteratur
Quellen im Internet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杏苗;對現(xiàn)代社會合理精神基礎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于淑婷;;后現(xiàn)代主義及其與現(xiàn)代主義藝術特征之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3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奐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中國民族認同[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金建萍;;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劉小新;;談當代大學生主導價值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王成兵;對當代認同危機問題的幾點理解[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吳玉軍;;共享式關系的建構與德性的提升——社群主義認同政治簡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王成兵;;價值哲學視野中的當代消費文化問題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王凬;;消費社會的身份幻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學;2011年
6 龔培渝;通過對話尋求承認[D];吉林大學;2011年
7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8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9 胡巖;重建理想的自我[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華;新世紀鄉(xiāng)村小說主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柏春;試析后現(xiàn)代藝術與文化底蘊的分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杜娟;論公務員的自我實現(xiàn)[D];湘潭大學;2010年
3 吉登娜;解析波普藝術中的裝飾語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薛紅亮;和諧社會人的發(fā)展的主體性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唐靜;“大眾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鄒瑩;后現(xiàn)代“破”裝飾手法在服裝上的運用分析及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7 石_";發(fā)展農業(yè)循環(huán)經濟與政府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亮;淺析中國當代時尚油畫作品中的精神指向[D];沈陽大學;2010年
9 孫琳;現(xiàn)代都市人生活狀態(tài)的美學反思[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李亞麗;從解構視角分析時尚雜志設計[D];東華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3360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33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