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選擇的選擇——《蘇菲的選擇》之拉康式解讀
[Abstract]:Lacan believes that human psycholog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magination, symbolism and re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self-certification of the three protagonists in Sophie's Choice: Naishan, Sophie and Steingow,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and the moral of the novel by drawing cocoons from various psychological clues and using Lacan's psychoanalysis theory.
【作者單位】: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征;;那西索斯故事的現代闡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段艷麗;;《夜與日》:符號與象征的交融[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孫紅洪;;試論《所羅門之歌》的符號界與象征界[J];外語研究;2010年05期
4 惠芳;師建華;;記憶錯位與不倫之戀——《洛麗塔》的拉康式解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王泉;;推遲的約會[J];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04期
6 鄧瑤;;迷失于想象界與象征界——運用拉康的主體建構理論解讀《覺醒》[J];飛天;2010年16期
7 龍娟;游苔莎悲劇的后精神分析解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8 沈夢婷;;從拉康“象征界”看杜拉斯創(chuàng)作中的女權主義傾向[J];南昌高專學報;2011年01期
9 丁鳳熙;拉康的鏡像理論與李箱的詩[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穆楊;;安德森《手》的符號界解讀[J];外國文學;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申華;;積極構建下的消極顛覆——女性主義視角看劉易斯的《大街》[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田明剛;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愛—艾麗斯·莫多克小說的后精神分析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天雨;“三界”理論觀照下《小鎮(zhèn)畸人》中的畸人形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2 薛琴;飛越束縛的網[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3 羅發(fā)菊;女性自我的建構[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
4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趙志剛;對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野人”約翰的拉康式解讀[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丹;欲望主體的身份定位[D];重慶大學;2013年
7 陳靜;矛盾中的探尋—《慧血》中黑茲爾的拉康式解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8 姜楠;尋求自我之旅[D];遼寧大學;2011年
9 申軍;一個無意識主體的主體性追尋[D];鄭州大學;2011年
10 霍曉霞;拉康式解讀《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心理困境[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209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22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