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史學的人類學范式及其演進
本文選題:文學史學 切入點:人類學 出處:《理論學刊》2013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文學史學的人類學范式經歷了建構、危機和生機三個歷史階段。19世紀中后期,文學史學借鑒人類學的種族論、進化論和科學方法論建構起文學史學的人類學范式,經過歐洲文學史家的開拓,文學史學人類學范式發(fā)展到頂峰階段,對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學產生了深刻影響。進入20世紀,文學史學人類學范式遭遇到后現代主義、形式主義、接受美學等文化思潮的口誅筆伐,陷入了危機。20世紀后期,文學人類學興起,文學史學的人類學范式重新獲得了生機:一方面,文學人類學的整體文學史觀和比較方法論推動了文學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另一方面,文學人類學的普遍主義和相對主義思維方式、以及文學人類學中國學派的"四重證據法"和"文化闡釋"又讓文學史學面臨諸多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Abstract]: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has experienced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construction, crisis and vitalit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has constructed 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y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y's racial theory,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literary historians, 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y has reached its peak stage,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in 20th century. In 20th century, the paradigm of anthropology of literary history encountered postmodernism and formalis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literary anthropology rose,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literary history regained its vitality: on the one hand, The overall view and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versalism and relativism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the four-fold evidence Law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chool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make literature history face man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作者單位】: 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世紀文藝論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XZW01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1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顏水生;朱德發(fā);;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問題及其跨越——朱德發(fā)教授訪談[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華偉;;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互動——從接受理論視角分析《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過程之獨特性[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樊慶彥;;論《聊齋志異》的娛樂功能[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彥,張麗;從接受美學看電視受眾參與[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4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5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6 周方珠;;論元散曲翻譯中的模糊再現[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李家玉;朱躍;;莎士比亞《麥克白》原型敘事空間主題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陳望衡;;炫目的學術景觀:美育的凸起——20世紀初社會轉型之際美學現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徐紀陽;;“魯迅傳統”的對接與錯位——論光復初期魯迅在臺傳播的若干文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盧文婷;;破碎的身/影:續(xù)寫與對話——《野草》與德國浪漫主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向榮;;被低估的大師與外省文學的身份認同——兼論文學的地緣政治學[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肖國棟;;論《野草》的悖論心理結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張曉紅;;“非個人化”理論的“代神立言”界說[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周計武;;作為美學范疇的怪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晴;;論人物紀念館的人文精神[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哈迎飛;;論魯迅的家族意識[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姜彩燕;;魯迅與實用主義兒童教育思想[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趙京華;;普羅文學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讀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論20世紀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學的同時代性[A];魯迅與“左聯”——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孫方旭;論汪立三鋼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蘊“層次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肖艷;文學翻譯中的誤譯問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麗麗;魯迅與《萌芽月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育馥;K·萊蒂南的《芬蘭文學史》[J];外國文學研究;1984年01期
2 尤里·鮑列夫,周啟超;文化范式的流變與世界文學的進程[J];文學評論;2003年03期
3 王麗娜;;為美狄亞翻案——論《美狄亞 聲音》中的替罪羊機制[J];電影評介;2010年02期
4 朱宇;從“女巫”形象的演變看童話范式的轉變[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杜媛;;從神話研究看斯特勞斯結構主義思想[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章邵增;;現代性的沖擊和本土的延續(xù)——讀《野鬼的時代》及其他[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黃德林;;彌爾頓晚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英雄范式[J];文教資料;2008年05期
8 李琪;;希利斯·米勒“重復”理論的范式意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許建平;建立心態(tài)文學史學芻議[J];江海學刊;1998年03期
10 莫礪鋒;“文學史學”獻疑[J];江海學刊;199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顧勝;;列維—斯特勞斯人類學思想的形成——兼論卡西爾文化哲學的人類學影響[A];終結與起點——新世紀外國文學研究[C];2002年
2 尚必武;;異質敘事與深淵鏡像的分野——嵌入敘事的二分法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陳慧蓮;觀察烏鴉的又一種方式[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楊家友;讀《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N];文藝報;2006年
3 易昕苑;魔幻的現實寓言[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王寧;通往理解的道路荊棘密布[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許蘇葵;看不懂他的電影,就來看他的傳記吧[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我們被派到戰(zhàn)場就是為了石油[N];中國經營報;2003年
7 錢翰;關于批評的一段往事[N];經濟觀察報;2004年
8 吳超;大自然的贊歌[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賀曉武;虛構詩學[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岸青;女性權威敘事的范式[D];暨南大學;2003年
2 孫磊;從簡·奧斯汀作品看女性書寫文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黃勝蘭;社會母題,心理投射,抑或隱喻性閹割?[D];南昌大學;2007年
4 岳欣;男權世界的局外人[D];黑龍江大學;2006年
5 孫曉蘇;論《鐘形罩》的女性成長主題[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趙麗莉;弗萊及其《批評的解剖》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7 曾翠萍;青春,詩歌,,革命:無望的三位一體[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8 李蕾;《舊約》的社會學批評[D];河南大學;2004年
9 張偉華;歐·亨利寫作技巧的敘述分析[D];新疆大學;2004年
10 劉麗;庫爾特·馮內古特小說中藝術的功用[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284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62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