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的搖籃》中的存在主義解讀
本文關鍵詞:《貓的搖籃》中的存在主義解讀
【摘要】:本文通過存在主義的角度解析《貓的搖籃》,從而進一步闡述對道德科學的渴望和對致命武器發(fā)明的反感。馮內古特用非常真實的情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示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不易覺察到的人的異化狀況,警示人們應該有所作為,抵制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消極影響.本文通過薩特的存在主義角度描寫戰(zhàn)爭的荒謬和人性的墮落,作者通過展示一個荒唐可笑、充滿敵意的瘋狂世界表達了作者對于科學、文明、道德等問題的思考,呼吁人們應該重視人文關懷,建立起一個充滿愛的國度。在小說中,科幻與現(xiàn)實的結合批評和揭露了現(xiàn)實的社會弊端,揭示了一些在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宗教,政治和科學問題,它反映了后現(xiàn)代社會的荒誕和馮內古特對人類命運的思考?苹猛ㄟ^對大量行為古怪的人物和奇異的場景和事件的刻畫,小說顯得幽默搞笑又發(fā)人深省。人類應該探討人與人之間痛苦的根源,從而進行積極的補救與改革。讀者能從作者諷刺的言語中,尋找到能震撼人心靈的東西,進而關注人本身的發(fā)展。 本論文包括以下五個部分。 引論部分簡單介紹馮內古特的生活經歷和《貓的搖籃》的主要內容,從內因和外因雙方面分析他的人生經歷與他的作品之間的關系。并且也介紹存在主義的主要思想,并用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來分析作品。 第一章分析了存在主義思想-存在主義先于本質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薩特即是把純粹的主觀性,即自為,當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為哲學的出發(fā)點。人的存在被認為是第一性的。對霍尼克爾教授的死亡和對冰-九的反存在的分析,闡述對道德科學的渴望和對武器發(fā)明的反感。 第二章分析了存在主義思想-異化性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異化不是一個人的精神與特定的一組基本必要外部條件的對峙的結果,但它卻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的關系程度的思考和感覺。分析霍尼克爾教授和他的三個孩子的異化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第三章分析了存在主義思想-荒誕性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存在本身是偶然的、荒誕的。人偶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面對著瞬息萬變、沒有理性、沒有秩序的客觀外界,人感到處處受到限制、阻礙。本文從兩個方面來闡述荒誕性,即政治的荒誕性和宗教的荒誕性。 最后一部分是結論部分:本文將通過對小說的閱讀分析,了解幽默荒誕故事的背后馮內古特創(chuàng)作的真實意圖,即警示人類世界和平不需要軍備競賽,我們需要新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不是隱患。人類需要有道德的科學,科技應該是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殺人的武器。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2.07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靜瓊;;《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幽默風格[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年06期
2 王欣;;神話傳說中父親原型和母親原型的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1年07期
3 蔡新樂;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中含意思維的意義──“含意本體論”的新理性主義思想初探[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8年01期
4 房潔;;勞倫斯游記《大海與撒丁島》的生態(tài)主義解讀[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許正林;;新媒體的崛起與大眾文化新癥候[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何肖朗;陳琳;;簡論現(xiàn)代美英報刊的后現(xiàn)代文化[J];莆田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陳鈺;黎清群;;論《嘉莉妹妹》中的消費文化[J];莆田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張宏卿;肖文燕;;轉化與超越:傳統(tǒng)道德與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9 蔣天平;;《黑暗的中心》的神話解讀[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于燕云;李寶玉;;淺析山東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從媒介生態(tài)學的角度[J];新聞世界;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志紅;;中國生態(tài)批評十五年:危機與轉機——比較文學視野[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2 潘慧影;;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西爾瓦納斯·諾》[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莫先武;;王國維“境界說”對中國百年文論的影響[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龍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北卷)[C];2012年
5 李龍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6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7 程穎;但漢彪;;《白噪音》中的生態(tài)危機[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8 陳積銀;;警惕娛樂化庸俗化新聞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米琳;;《看見月亮了嗎?》的后現(xiàn)代性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林峰;;從生態(tài)哲學角度解讀勞倫斯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峰;“漁”行為與海明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程靜;中西創(chuàng)世紀神話對比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3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董禮揚;一個精制的隱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高佳;試析元小說《白雪公主》寫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杰;尤金·奧尼爾的精神生態(tài)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朱小妹;唐·德里羅的小說《白噪音》中死亡恐懼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朱蕾;從女性神話原型批評視角解讀《秀拉》和《所羅門之歌》中的女性形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907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9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