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的騎士:從《黑暗之心》和《吉姆爺》看殖民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性
本文關(guān)鍵詞:流放的騎士:從《黑暗之心》和《吉姆爺》看殖民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性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約瑟夫康拉德 《黑暗之心》 《吉姆爺》 內(nèi)在矛盾性
【摘要】:《黑暗之心》和《吉姆爺》作為約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揭示了殖民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性。庫茲的表現(xiàn)揭示了殖民主義者攫取物質(zhì)的本我貪欲和物質(zhì)霸權(quán)的特性,而吉姆代表著以拯救和教化蠻族、傳播文明為幌子,通過傳播、移植西方價值觀,進行思想滲透的殖民主義文化輸出和精神奴役的精神霸權(quán)。殖民主義的兩面性恰恰是西方基督救世精神和騎士精神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在西方文明中,主客對立二分、唯我獨尊、將自我凌駕于他者之上是其核心精神,而以精英意識和救世心態(tài)為核心的騎士精神也是殖民主義時代的典型特征。 《黑暗之心》中的馬洛是殖民主義內(nèi)在矛盾性的代表,表達了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強烈批判;而在《吉姆爺》中馬洛的情感的表達則更為隱蔽和含蓄,通過特殊的敘述方式和反諷手法間接表現(xiàn)出作者對殖民主義的冷靜的批評立場。另一方面,馬洛又明顯表達了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同情和支持,因為他本人就是殖民主義事業(yè)的一員,他從根本上無法逃脫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和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馬洛又同時是殖民主義事業(yè)的宣傳者,他的目的不是從根本上反對殖民主義,無論是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他的敘事都帶有較強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色彩。 再則,作品的敘述視角和敘述風格也體現(xiàn)出其內(nèi)在矛盾性!逗诎抵摹泛汀都窢敗凡捎枚嘁暯枪矔r呈現(xiàn),形成了一種共語喧嘩的復調(diào)效果,這就使讀者對任何一種視角的可靠性帶有保留,進而對故事的意識形態(tài)性保持警惕。這種表達的含混性本身就是對殖民主義者唯我獨尊和高高在上優(yōu)越感的一種顛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批判。從敘述者的敘事風格來看,馬洛喋喋不休的自我辯白以及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表現(xiàn)出的軟弱無力暗示著西方文明走向沒落衰敗的進程。
【學位授予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561.07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明香;從“文化帝國主義”到“跨文化傳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鄭超;;《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悲劇成因[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朱海燕;;探析《老人與海》中文學語言的模糊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孫妮;評《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譯本——兼論西方文論的翻譯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李紅梅;;“形式”的智慧言說:《海浪》的敘事藝術(sh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劉萍;;從女性主義看簡·愛的矛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尚必武;評《阿拉比》的藝術(shù)構(gòu)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韓亞文;跨文化交際中的誤征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徐在中;;從《魯賓遜漂流記》看西方殖民過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王青;;從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月亭;;喬伊斯與印象主義[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3 蘇友芬;;簡述女作家共同的敘事形式選擇——小說[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4 劉璐;;無韻詩章:論伍爾夫小說的詩化特質(zhì)[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shù)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6 葛士恒;;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資本爭奪戰(zhàn)——對“中國符號”熱的再探討[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7 董學文;;文學本質(zhì)界說:曲折的跋涉歷程——以自我理論反思為線索[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8 陳誠;;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的理論設想與建構(gòu)[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9 李心峰;;新時期藝術(shù)生產(chǎn)論及其理論意義[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10 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體”——改革開放30年流亡電影的中產(chǎn)階層意識[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隋曉荻;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與傳記中的事實與虛構(gòu)[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堅;康拉德小說的道德主題與現(xiàn)代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郭海霞;曼斯菲爾德與喬伊斯短篇小說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苗永敏;拒絕妥協(xié)[D];蘇州大學;2010年
8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靜波;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宗教人格與創(chuàng)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紹杰;《名利場》敘事技巧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3 陳琪;心靈的風景畫: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藝術(shù)[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張麗;論奧斯丁筆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胡一南;《水泥花園》中孩子們的變態(tài)心理和悲劇性成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袁淵;《浪》:一部關(guān)于存在的“詩說”[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尤正;《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性倫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恬;從《虹》和《戀愛中的女人》解讀勞倫斯的小說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張水四;《都柏林人》頓悟藝術(shù)特色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沈婷;弗吉尼亞·伍爾芙小說《達洛衛(wèi)夫人》中的時間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7352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73526.html